一、欣喜于孩子的變化
寧寶入園三個月,從最先表現特優的模范寶寶到中秋節過后開始的入園分離焦慮,再到萬圣節開始的肺炎三周,其中波折連連,起伏跌宕。每天早晨送園就像一場生離死別,但奇怪的是只要大人一走,她照樣玩的很好,只是中午偶爾想媽媽到淚水漣漣,只是不太會分享,只是有點嬌氣,只是太過自由。這是老師給我的反饋,幾經與寧寶溝通,接納、尊重她的情緒,也講道理,但效果并不明顯。一轉眼就趕上了入冬第一波上呼吸道感染,并發展到肺里。
生病折騰了兩周多,又鞏固了一周多,一個月后帶著忐忑返園,意外的是,第一天就好了很多,除了哼唧幾聲,沒了先前的嚎啕大哭;再過幾天,在我們面前沒事,一走她會哭幾聲;又過兩天,完全不哭了。回家后會主動整理玩具、擺放好鞋子、幫忙收拾垃圾,會自己穿脫衣服,在外玩耍會照顧小弟弟小妹妹,會給他們講故事。這些令人欣喜的小變化從何而來?又是怎樣發生的?
二、如何將生病的困境扭轉成愛上幼兒園的契機
從時間上看,轉變是從病好開始的,那么生病與變化有關系嗎?很多孩子是病好了更不愛上幼兒園,而寧寶反而通過生病愛上幼兒園,是我的孩子與別人不一樣嗎?
一、孩子入園愛生病多是情緒惹的禍
(一)、中間一段焦慮的原因:陪伴入園使分離焦慮延遲,個性敏感走兩個極端
陪園一周讓她產生對父母的依賴感,雖然知道是暫時的形式,但真的接受起來不容易,一周建立對環境的安全感不足以緩解遲來的分離焦慮。在父母的陪伴下表現出比別人更突出的合群、勇敢、獨立,這種至親給的安全感讓她無憂無慮;而缺少了這份陪伴后,就是少了堅持的信念,敏感的她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下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有分離焦慮。所謂“兩個極端”。
(二)、焦慮中有不焦慮的基礎:有能力表達情緒、調節情緒、控制行動。
大多小班孩子的焦慮的確只是送園時的“分離焦慮”,而不貫穿于幼兒園的每日生活,大人走后他們一樣玩的很高興。寧寶也是這樣。這便是從焦慮轉向不焦慮的基礎。
有的孩子是送園和接園時都抹眼淚,前者是分離焦慮,后者是積攢一天委屈與想念的宣泄。孩子真的很敏感,感情豐富,且善于表達。這都是很正常,或者說很健康的。
3歲的孩子可以擦干眼淚,在幼兒園隨著老師與同伴玩耍或工作,這一點恰恰又證明了孩子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動。只是,這一切剛剛開始,尚未成熟。
(三)、寄予時間,相信孩子:媽媽,我在慢慢長大
所有的變化都潤物細無聲,又在時時刻刻發生著,這是個緩慢發酵的過程。
寧寶剛開始的乖巧與后來的哭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度讓我抓狂。我寫陪園的過程,寫她懂事的點滴,這些感受通過文字表達,通過演講和發表傳播,我成了新生媽媽的優秀代表,我陶醉于別人的羨慕中。可一個中秋節加國慶節徹底把我打回原形,那時感覺很丟人。姥姥也怪我太高調了。
從棉花鋪成懸著的云朵上下來,我仔細回憶這段“過山車”似的經歷,明白過來。其實不在于高調還是低調,而是在于是否真正懂孩子。當時寧寶表現的乖巧不是她真的沒問題,而是陪伴下的假象,她內心真正表達的是對我的依戀,“媽媽在我才安心”,當時忽略的正是這一點,因此覺得萬事大吉,充滿驕傲。后來孩子比別人更強烈的分離焦慮讓我心慌、抓狂,前后種種恰恰反映了我的“心急”,急于表現,急于求成,急于改變。
靜下來,給孩子時間,給自己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就像等待一顆種子發芽,就像等待一朵花綻放。
(四)、發酵劑:家長的接納+孩子能力的提高+親子閱讀+堅持送園+一點點小伎倆
以上每一個加號都不是簡單的相加,每一項之間都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1)一切都建立在愛之上,對孩子的愛即是接納、尊重、傾聽。
接納孩子的情緒,快樂或悲傷;尊重孩子的想法,對或錯;傾聽孩子,而不是逼問孩子。
如果孩子打人了,不要急著追問原因,不要急著問他道歉了嗎,更不要打他罵他。聽他講述,如果他不肯講,就抱抱他并試著體會、說出他的情緒:“你感到很憤怒、很委屈”等。一般被接納情緒的寶寶就會愿意表達事件過程,消化了情緒也會愿意和小朋友和解、道歉。這是水到渠成的。
(2)安全感建立在能力的提高與獨立意識之上
小班孩子一般在家還沒學會自理,吃飯、穿脫衣服、上廁所還要依靠成人,而幼兒園顯然跟家里不同,是個要學會獨立的地方。如果孩子不能完成這些動作,勢必會感到不自在,甚至說“幼兒園不好”,失去全方位保姆般的照顧自然不好。寧寶也是這樣。
表現歸表現,能表現證明她其實擁有部分能力,但愿不愿意表現取決于她獨立的意識。當一切都不再是場秀,而是實在的生活時,她不愿意了,不安全了。這也是由于在家一直喂飯、幫忙穿脫衣服、上廁所的緣故。
隨著時間推移,她明白了哭與不哭都得去幼兒園,在家也鍛煉她生活自理的能力,尤其是她愿意幫忙干家務時鼓勵她,慢慢地這一切成為習慣,她不再第一時間依靠他人而是主動“自己來”,獨立意識加上能力提高,促成了她在幼兒園的自在。自在了焦慮就少了。
(3)親子繪本閱讀:孩子心靈之慰藉,親子感情之紐帶
繪本的力量是柔中帶剛,以小見大,你想給孩子講的道理都在繪本里,達到的效果比你的苦口婆心好多了。
《魔法親親》、《我愛幼兒園》講述孩子從分離焦慮到自在玩耍的過程,讓孩子產生共鳴、效仿與信心,但繪本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醞釀。
《小豬佩奇》、《巴巴爸爸系列》是多子女家庭故事,雖然我們只有一個寶貝,但動畫人物間的相處讓孩子明白同伴交往的規則:尊重、分享、競爭、合作。這其中又貫穿著勇敢、熱愛生活、樂觀、愛的故事和主題,孩子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故事中折射的品質移換到自己身上,通過模仿與改良,最終形成自己的品質。
每晚兩本繪本閱讀,有時是我們講,有時是孩子講,時間不長卻使親子關系更加親密,孩子愛上閱讀,也愛上家,愛上世界。
很多大師的繪本有療愈心靈的美感,即使成人也會感到溫暖。
(4)堅持送園,才會最終消解焦慮
“堅持送園”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21天可以養成習慣就會被拖得遙遙無期。不要因為孩子送園時的難分難舍就舍不得送了,你堅決一點,他就更快適應一天。
對待寧寶我們也是夠狠心的,有一次前晚發燒吃了退燒藥早晨才退燒,我就堅持送園,中午又燒起來老師打電話讓給接回來的。后來孩子問,“那時我都發燒了,你們還讓我去幼兒園啊”,我有些語塞。雖說狠心,但現在看來那些堅持不是毫無用處的。
現在天越來越冷了,又趕上單雙號限行,我一度也想不送了在家得了,但還是將這想法壓制了下來,就算打車也堅持送園。
(5)生病與愛上幼兒園之間的關系:一點小伎倆
終于說到重頭戲了,這也是大家最奇怪也最想知道的一點。不是賣關子,而是之前那些都是鋪墊,到這里其實已水到渠成,生病恰好趕上這個轉機。而我趁機耍了一點小伎倆,終于讓寧寶徹底每天高高興興入園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不到一周的小診所治療讓支氣管炎轉成肺炎,寧寶因為不上幼兒園而高興;一周奔波于醫院與家里的輸液,寧寶開始說起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近兩周的鞏固休息,她每天都在提幼兒園,做夢還夢見幼兒園。為什么呢?
首先,孩子心里掛念著幼兒園。她人不在那,但心一直惦記著那個有吃有玩又唱又跳的地方。
第二,描繪一種幼兒園正面的、有吸引力的既視感。每天都當著她念幼兒園的食譜、看色香味俱全的飯菜照片、小朋友玩耍的照片,以一種“誘惑”的眼神和口吻來描述,不用說她就自己過來看了,一開始是不以為然,后來是口是心非,再往后就是艷羨了。
第三,刻意營造“家里不如幼兒園好玩”的感覺。在家時某段時間有意忽略孩子,做自己的事,不要對他有求必應。讓孩子感覺到成人有自己要忙的事情,工作、學習、家務,幼兒園才是工作日屬于他的天地。
第三,抓住寶寶已經建立起來的角色感。準備送園前兩天,我試著跟她說,“明天去幼兒園吧”,她還是扭扭捏捏不愿意的樣子,我耍了個心眼,說道,“好吧,幼兒園老師剛才打電話來了,說有個小朋友非常想上你們班,可沒有位置了,一直在等,如果寧寶不來的話她的位置就讓給這個小朋友上了,以后寧寶就不用來了”。“不行,那是我的位置,現在我要去幼兒園媽媽”,她一聽急不可耐地背起小書包就要走。“明天吧,明天一早送你去幼兒園”。
三、如果孩子生完病不愛上幼兒園該怎么辦
第一,調整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這太正常不過。
第二,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他這很正常。
第三,等待,以及等待中的促進。
(1)找出幼兒園里或附近孩子喜歡的一件東西或一個小店,帶他去重溫那種喜悅的場景。
(2)找出幼兒園中孩子最好的一個或幾個人小伙伴,相約晚上或周末一起活動。
(3)繪本閱讀或有促進意義的親子游戲,比如模仿幼兒園某個場景、活動。
總之,成人首先要沉下心來接納孩子,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才能打通孩子的“任督二脈”:焦慮與成長。
附送:冬天堅持送園的六大好處
早睡早起身體好,
磨練意志性格好,
綠色出行環境好,
接觸自然心情好,
全家輪換感情好,
支持工作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