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園”- 何園
位于揚州主城區東南,高速過來第一站。何園舊稱“何公館”,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主要由“寄嘯山莊”、“片石山房”和以玉繡樓為主體的住宅區三部分構成。
揚州行-何園印象
因建于晚清,將西式建筑巧妙融入到中國古典建筑之中,故中西合璧、布局嚴謹,與江南其他純中式園林相比風格大有不同,令人嘆為觀止,號稱“晚清第一園”。
揚州行-何園印象
說起何園的中西合璧,并不是在所有的景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寄嘯山莊”和“片石山房”部分仍舊是傳統的中式園林,沒有西化的痕跡,只是到了以玉繡樓為主體的住宅區才體現出中西合璧的民國風。何園大門本在南側的片石山房入口處,奈何景區入口設在了東面臨街的位置,所以就以游園的順序,領略一下何園的獨特魅力。
揚州行-何園印象
寄嘯山莊
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兩句,命名為“寄嘯山莊”。分東西兩部分,中以復道回廊相隔,設計尤為巧妙獨特。
寄嘯山莊-東園
從徐凝門大街一側的東門進園之后就是何園的東側后花園,稱之為東園。穿過“寄嘯山莊”(為園主人何芷舠親筆手書)的圓洞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牡丹廳,迎面山墻上嵌有“鳳吹牡丹”的磚雕,牡丹廳因此而得名。現已用作游客中心,山墻上的精美磚雕離得太遠看不大清楚,故牡丹廳只是走馬觀花的瞄了一眼。
東園的中間是船廳,是東園的所有建筑群中最為精致的建筑,整座廳形似船形,有船還得有水,實際整個東園部分是沒有水的,設計者于是就在船廳周圍以鵝卵石、青瓦片鋪成水波紋的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廳旁抱柱上有對楹聯:“月做主人梅做客,花為四壁船為家”。船廳四周用通透玻璃鑲嵌的花窗,想想那個年月一般老百姓住的還都是土坯的房子,糊一層窗戶紙還得逢年過節弄一次,很多人甚至都不知玻璃為何物,何園的建筑已經全部用上了通透的玻璃窗,這差距豈止千里。
揚州行-何園印象
在船廳后側風火墻上緊貼墻壁堆疊著一組長達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盤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繞山谷,山上有月亭,為何園東北角的制高點,站在亭上可以俯視東半園,有風襲來,風月無邊。
揚州行-何園印象
寄嘯山莊-西園
過月亭沿著內墻假山的通道即可登上復道回廊,穿過位于東園西北角的讀書樓之后向南就到了回廊的立交部分。東西園的回廊在此處匯合,分別通往四個方向,被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
揚州行-何園印象
長達一千多米的復道回廊分上下兩層,連接起東園、西園和園居。繞廊賞景、步移景異,高低錯落,有“樓建于山”之意。專家稱此廊道的構建手法為“江南園林的孤例”,有“天下第一廊”之稱。
揚州行-何園印象
看過這么多江南園林,唯獨何園采用了這種獨特的設計,尤其是站在二層回廊居高臨下觀景的感覺,絕對是個腦洞大開的設計。
揚州行-何園印象
西園的面積似乎比東園大,空間開闊,中央一碧池水,樓廳廊房環池而建。池的北樓寬七楹,屋頂高低錯落;中樓的三間稍突,兩側的兩間稍斂,屋角微翹,形若蝴蝶,故而俗稱“蝴蝶廳”。池西的復廊南有一幢三開間的兩層小樓,獨占小院的一角。池中央便是水心亭,這座水心亭是中國僅有的水中戲亭,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納涼賞景之用。
揚州行-何園印象
西園的回廊亦是北高南低,沿著東側的回廊逐級向下,錯落有致。透過南側回廊上形態各異的花窗,可以看到隔壁玉繡樓西式的百葉窗。
揚州行-何園印象
當時正值五月初,剛好是楊梅成熟的季節,看到伸手可及掛在枝頭快熟的楊梅,不免成人不備通過花窗摘了幾個放進嘴里,立刻滿口生津,酸的差點倒掉了牙齒。人家都是觀景拍照,唯獨我沒有辱沒了吃貨的稱號。
揚州行-何園印象
中西合璧-玉繡樓
玉繡樓位于何園的西南側,是一座方方正正的獨立院子,因院內植有廣玉蘭和繡球而得名,為園主人全家居住的場所。
揚州行-何園印象
整體采用二層磚木結構,既采用中國傳統式的串樓,又融入法式的百葉門窗、日本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室內的家具也都是西式為主,與何園其他景區傳統的中式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揚州行-何園印象
玉繡樓西式百葉與圍墻中式漏窗爭輝,西式疊澀檐口與中式粉墻黛瓦交融,晚清民初的建筑風貌就在這窄縫空間呈現出來。反映了一百二十年前中國私家住宅建筑中新潮與傳統、西方與東方兩種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推陳出新。玉繡樓堪稱杰出的代表。
揚州行-何園印象
何園資格最老的景觀-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位于何園的東南側,本為明末清初石濤和尚的作品,這石濤和尚本姓朱,字石濤,號苦瓜和尚。為明朝末代王孫,出生后不久明亡,為避禍出家為僧,沒享受到皇族的生活倒是在這方面獨樹一幟。
揚州行-何園印象
山房北側,以湖石緊貼墻壁堆疊為假山,山頂高低錯落,主峰在西首,山上有一株寒梅,東邊山巔還有一株羅漢松,樹齡均俞百年。山腰有石磴道,山腳有石洞屋兩間,因整個山體均為小石頭疊砌而成,故稱“片石山房”。
揚州行-何園印象
緊鄰假山南側是一壇池水,假山倒映在碧綠的池水之中,有“水中月”和“鏡中花”二景。水中月為假山設計的石洞光線投影池水而成,可惜去了幾次都沒有找到,至今仍是個遺憾;鏡中花則為西側墻上的一面大鏡子,里面照出的假山景色被稱為“鏡中花”。第一次去沒太注意,因為在西側最里邊的墻壁上壓根就沒過去,這次走到近前,鏡子里的景色果然不同。不過這也應該是后期添加的設計,明末清初石濤和尚那會想必還沒發明出這么大的平面鏡子。
揚州行-何園印象
現“片石山房”作為何園的一部分,年代最為久遠,假山前有楠木廳三間,據說在揚州園林中,也是資格最老的建筑。當年園主人何芷舠先生也是歸隱之后,先從別家那里買下了僅有“片石山房”的這塊田地后花了十三年的時間才建成了擁有目前規模的何園。
何園的景觀實際遠不止如此,我是走了三遍查了好多的資料才管中窺豹對這座園子這點膚淺的認識。品何園就像喝陳年老酒,急不得躁不得,須小酌慢用,方能領略其甘醇。
何園主人簡介
何芷舠(dāo),安徽望江縣人,曾做過湖北的江漢關監督、漢黃道臺、揚州的兩淮鹽運使、清政府駐法國公使等。何園的畫像上說其官到一品,只是皇帝封的虛爵,實際也就做到三品。
揚州行-何園印象
何氏家族和中國近代史上幾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關系十分密切:和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皇帝老師孫家鼐是同鄉加兒女親家,進退與共。與光緒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氣的老師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有姻親關系。
清末光緒年間,49歲的何芷舠辭掉漢黃道臺官職,歸隱揚州后,從吳氏購得“片石山房”,后花了十三年才修成何園,當時名字叫“寄嘯山莊”。
大約在1901年,年近70的何芷舠突然賣掉何園轉身去了上海,在上海期間何芷舠并沒創辦實業,只是買了一些公司股份,參與管理。晚年他轉而重視法律,并希望創辦教育,將兩個孫子何世楨、何世枚送入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法律,兩位均獲法學博士。何芷舠家中五代人中,先后出了兩個進士:何俊(其父)、何聲灝(其子);兩個博士:何世楨、何世枚(其孫);兩個院士:王承書(曾外孫女)、何祚庥(曾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