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fēng)的衣裳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公元1457年的正月二十二日夜,一間狹小的牢房里,一個人倚墻而立,低聲吟誦著這首詩。作詩那年他還是12歲少年,匆匆四十多年過去了。今夜,將是他在這個世間的最后一個夜晚,注定一夜無眠,他要用這最后一晚的時光來回憶曾經(jīng)的過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去世,同一年,于謙出生。朱元璋的死對大明王朝是莫大的損失,但上天有時候是公平的,作為補償,他給這個王朝送來了于謙。五十年后,于謙將拯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之中。
宣德元年(1426),漢王朱高煦蓄謀已久,終于按捺不住地造反了。身為御史的于謙隨明宣宗平叛。漢王兵敗被俘,宣宗指派于謙數(shù)落其罪狀。于謙不辱使命,義正辭嚴(yán),聲色俱厲。那一罵慷慨激昂,那一罵酣暢淋漓,罵得眾臣為之側(cè)目,罵得漢王伏地戰(zhàn)栗。
于謙罵叛臣罵出水平,宣宗非常高興,派他巡按江西,目的是為歷練,以備日后委以重用。后來的事實證明,于謙初次的表現(xiàn)不是造作取寵,只源于他心中存的是真正的公平正義。他從小便崇拜英雄,于書房中掛著文天祥的畫像,日夜膜拜。巡按江西后,平反冤獄數(shù)百起,百姓為之頌聲滿道,崇敬有加。
宣德五年(1430),宣宗知道于謙可以承擔(dān)重任,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簡從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qū),考察各項應(yīng)辦事項,立即上書陳述。遇有災(zāi)情,馬上上報,為民眾盡職盡責(zé)。
宣德十年(1435),宣宗去世。宣宗雖在位僅十年,但勵精圖治,克己治國,任人唯賢,堪稱一代明主。宣宗去世后,由他九歲的兒子朱祁鎮(zhèn)即位,年號正統(tǒng),即明英宗。
英宗有一個老師,是個太監(jiān),叫做王振,為人艱險惡毒,貪婪成性,但是英宗從小跟他感情深厚,對他言聽計從。幾年后,當(dāng)顧命大臣死的死退的退,王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此幾年間,大明王朝實際處于王振的統(tǒng)治之下。王振廣結(jié)同黨,大權(quán)獨裁,橫征暴斂,雁過拔毛。
正統(tǒng)六年(1441),于謙回京,因拒絕給王振帶禮物,被王振借口關(guān)押,后迫于于謙在朝中的威望,不堪重壓,無奈釋放。于謙卻并不買賬,他素來傲骨錚錚,從骨子里看不起王振這等人。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于謙被召入京,任兵部侍郎。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八月,蒙古也先大舉進(jìn)犯。英宗被王振想當(dāng)英雄的情結(jié)忽悠,帶領(lǐng)朝中文武精銳及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朝政暫由英宗之弟朱祁鈺代理。這一去,無人知道,由于王振胡亂指揮,能活著回來的寥寥無幾。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一變故,使得全體朝臣除大將石亨落荒而逃外,幾近全體陣亡。王振也被明廷憤怒的大將樊忠誅殺,明英宗被俘。也先脅迫英宗為人質(zhì),向朝廷提條件。
之前的兵部尚書已經(jīng)隨兵出征,由于謙代理。侍講徐珵(即后來的徐有貞)觀天象說,應(yīng)當(dāng)遷都南京,大臣眾說不一,主意不定。于謙以宋朝滅亡為鑒,分析利弊,怒斥徐珵。言辭“建議南遷之人,該殺!”朝中觀望的大臣為于謙的理論及氣勢折服,朱祁鈺也同意于謙的主張,力據(jù)蒙古,并將徐珵逐出朝廷,不復(fù)使用。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九月,于謙及諸大臣以國不可無主,請朱祁鈺登基,即為明代宗,定年號為景泰,即從下一年起,將正式為景泰元年。
同年十月八日,著名的京城保衛(wèi)戰(zhàn)開始了。這一戰(zhàn)于謙作為兵部尚書,任作戰(zhàn)總指揮,徹底奠定了于謙的朝中地位。宮中九門,最重要、最難守的德勝門由于謙自動請纓守衛(wèi)。曾經(jīng)儒雅的書生,現(xiàn)在的威猛大將,指揮自若,聲勢浩天,“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這一戰(zhàn),之前棄軍逃回的大將石亨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他本來按律被罷免,但是于謙念其有將才,幫助了他。在京城保衛(wèi)戰(zhàn)中,重新履職。朝中大臣協(xié)力作戰(zhàn),對抗也先大軍,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qiáng),其中艱難險阻不說自明。
勝利后,分封功臣。于謙功勞最大,但是他力辭不受。石亨得世襲侯爵,內(nèi)心有愧,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于謙力拒,并直斥石亨。石亨又羞又愧,心底暗暗憎恨于謙,小人之心頓生,為日后殺于謙埋下了伏筆。
朝廷政事逐漸步入正軌,于謙為官清正嚴(yán)明,為人正直不阿,對事不對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不時被參,不時被罵,開始時于謙感覺委屈、氣憤,但逐漸釋然,清者自清,于是不再理會這些無中生有的事情。
雖然政局穩(wěn)定了,但是已經(jīng)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zhèn)還在蒙古也先的手里,時常有大臣上書接太上皇回家。但代宗怕哥哥回來影響他的皇位,一直不積極表態(tài),還廢了原來的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不幸的是,這個太子命薄福淺夭折了。于謙深諳代宗心理,只用“天位已定,寧復(fù)有它”一句話打消了代宗的顧慮,皇帝笑逐顏開,連聲說“依你,依你”!可見,于謙在皇帝朱祁鈺心中的地位。
景泰元年年底(1450),太上皇朱祁鎮(zhèn)終于被接了回來,但迎接他的不是兄弟情深,而是囚禁之災(zāi),這一囚就是將近七年。七年間受了無數(shù)的凄苦和白眼,他的心中對弟弟是仇恨的,卻只能忍耐。但他并不知道,他的皇上弟弟因為沒有了子嗣,總是被大臣勸諫復(fù)立朱祁鎮(zhèn)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憂愁加恐懼已經(jīng)吞噬了他的身體。
直到景泰八年(1457)正月,朱祁鈺病重,石亨、曹吉祥、張輒,聯(lián)合已經(jīng)改名為徐有貞蒙混進(jìn)朝廷的徐珵,密謀宮變。石亨走到這一步,只為報那惱羞之恨。有朱祁鈺在,他動不了于謙,因為朱祁鈺對于謙推崇備至。徐有貞也只為報那威嚇之仇,另兩個人都是王振的親信。
于是共同的利益使得這四個人走在了一起。正月十六日,徐有貞主策劃,另三人聽令實施,接出了朱祁鎮(zhèn),以太上皇的身份復(fù)辟成功。也許是天意,宮中守衛(wèi)森嚴(yán),就這幾個人竟然奪門成功。
于是,分封“有功”之臣,抓捕于謙等人。徐有貞編造罪名請求現(xiàn)任皇帝朱祁鎮(zhèn)誅殺于謙。但朱祁鎮(zhèn)感念于謙的功績不愿殺。但徐有貞又忽悠朱祁鎮(zhèn)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朱祁鎮(zhèn)被驚醒,是的,不殺于謙,不羅列罪名,他們的奪門之變事出無名就無異于反叛呀!
于謙不死,他們都不得好死。于是,于謙的罪名就有了——迎立外藩。這是造反的罪名,于謙,你死定了!
暗黑的夜,于謙眼神卻如星辰般炯炯閃亮,他面容堅毅,無懼無悔。回顧這一生的時光,五十九載,他有思想,有抱負(fù);重社稷,輕君王;舍生死,取大義;重名節(jié),輕名利。
就這樣吧,于謙,你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對得起民生,更對得起為人臣子的一片赤膽忠心了,代宗朱祁鈺視你為賢臣、為知己,你們亦君亦臣,亦師亦友。去吧,去吧,“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景泰八年(1457)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誓死保衛(wèi)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結(jié)局——斬決。
史載:天下冤之。
——《明朝那些事兒》
接下來是抄家。堂堂一品大員,空空蕩蕩,家無余財。不抄出點什么來,怎么甘心?終于,他們發(fā)現(xiàn)了有間房子門鎖森嚴(yán),打開一看,沒有金銀財寶,沒有古畫名玩。室內(nèi)只陳設(shè)著兩樣?xùn)|西——寶劍和蟒袍。
這是代宗朱祁鈺為表彰于謙的功績,特意賞賜的。于謙卻將它們鎖入房間,從未炫耀過。抄家的人寂然無聲,肅穆而視,收斂了一貫不可一世的囂張,安靜離開了于謙的家,這個家如此貧窮,卻又是多么富有啊。他們心里默念著,于謙,你是一個高尚的人,你有著一顆高貴的心和一個純凈的靈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前者是岳飛的寫照,后者為秦檜的素描。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的丹心,也是于謙的忠魂。
歷史終不會忘記你們!
八年后,明憲宗朱見深即位,為于謙平凡昭雪。再之后的萬歷皇帝明神宗,尤對于謙敬仰有加,授予謚號“忠肅”,用以肯定于謙一生卓越的功績。
《明史》贊曰:
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fù)經(jīng)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jī)猝發(fā),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dāng)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fù)官賜恤。公論久而后定,信夫。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贊: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于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zhèn)湔撸Ч庞钟袔兹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