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文筆稀疏平庸還請見諒,第一次發文章在公眾平臺上,排版也不懂,標題也不會起,標點也搞不好,宛如幼兒園學生的信手涂鴉。
不為別的只想找到有和我有著同樣想法的小伙伴。歡迎討論和評論以及友好的交流。也歡迎對我這篇感悟進行指正,例如錯字,錯用等等。
今天在某平臺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再結合前些陣子與高中同學們的會晤。于是有了這篇通篇廢話類似于雞湯,講述的不明不白的像是羅列的小作文似的想法類體會【大概】。
我今天看到的那篇文章大概的中心思想就是:
“感情久不聯系會變淡,人不主動就會被取代。”
看到后唏噓了良久,也有很深的感觸。
姑且是因為我自己就是那種從來都不會主動去聯系,去無事話家常的那類人。
我是屬于那種沒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會去打擾任何人的人,也就是不會和人隨便閑聊的人,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和我一樣吧?!
或許原因是因為不想打擾到別人,又或者是因為不想被人討厭吧。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沒事陪你閑聊話家常,甚至有的人還很厭惡看到別人的對話框,或許這有一種被打擾、侵犯的感覺?
無論怎樣,他人的想法我們不得而知,甚至或許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認為的。我們無法否認,可能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會這么想,但或許大多數人并沒有那種想法。
然而,似乎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正確與否,這樣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久而久之地也就養成了習慣,我們這一類人成為了從來不會去主動聯系別人的人,甚至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父母。
有時候哪怕是我們的心中常有著無盡的掂念,哪怕是常常午夜夢回還會回想起當初和朋友們一起笑,一起鬧的美好場景。但是卻又從來都不敢主動去找她們,我們只能從朋友圈,qq空間,以及別人的轉述中得知他們的消息。然后,喟嘆一聲評價一句,繼續過著自己的人生。
似乎生命中所有遇到的人都會這樣。
我常常會這樣比喻
每個人的人生都好像是一條條長長的直線,出生是起點,死亡是終點。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你與他們每個人在相遇的那一刻,便宛如兩條相交的直線,只有一點的交集,便沿著各自的方向走,直至盡頭。
我們都知道,習慣這種東西,是很難改變的。
或許在某天,像我這種人終于靈光一閃,腦子一抽要試圖去改變這種謂之不良的習慣了,想要重拾往日的美好了,想要重新找回當年的感覺了。但是至少現在,我們中的大多數并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打破我們本身原有的習慣。
等到我們再次鼓起勇氣,打開多年不曾聯系的那個昔日好友的對話框時,看著他現在較之以前變化極大的照片,看著他空間中、相冊里那些陌生而又洋溢著朝氣的臉,又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呢?是釋然?是不忿?是曾經的地位被取代的意料之中?還是別的什么呢。
被取代的人啊,你有沒有想過,怎么會有人還在原地等你呢?
答案我想已經很清楚了
“我還在原地等你,而你卻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來過這里。”
難不成這就是某些雞湯文中所說的:
成長的代價
代價很大,但我們不得不成長。
又或許事實并非如此,這也并非是什么代價。而是為自己的不主動,感情確實的變淡找了一個安慰自己不安內心的借口。
誰又知道呢
或許生活終會給我們答案的
不如退出對話框,然后去轉身擁抱目前和我們相交的那些平行線的主人。
珍惜眼前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 ? ?————李白《送友人》
2017.3.25 讀罷文章后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