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這個七夕,才突然發現這幾年我們的節日越來越多,而這其中尤以情人節泛濫!
比如七夕,中國情人節,送花秀恩愛的日子;
上上個月,520,數字情人節,送紅包秀恩愛的日子,連微信都湊熱鬧的臨時提高了紅包上線;
再上上個,3月份,有白色情人節,是女方回送南方禮物的日子;
再上個月,2月14日,名副其實的情人節,甚至連電影院都有情人節檔期,大虐狗的日子;
再上上個月,圣誕節,在西方是個大的宗教節日,在中國基本也過成了小情侶的情人節;
這樣數了數,一年十二個月,基本上每隔兩個月我們就要過一個情人節,這么頻繁的情人節節奏,甚至高過公司的季度業務考核,讓人過得好生疲乏。生活需要有節奏有儀式,平平淡淡的過了好幾個月,來個濃密熱烈的情人節有種過山車的幸福暈眩感,有起伏有節奏才有期待。但現在這樣過于密集的情人節節奏,仿佛讓人天天坐過山車,就有點讓人吃不消了。
生活需要儀式感,談戀愛結了婚的人都懂,在情人節在結婚紀念日,老公老婆都會認真對待那幾天。最初幾年,老公會提前幾周開始挑選禮物定燭光晚餐,現在除了生日和結婚紀念日,其他所謂情人節的時間,都會偷懶直接過渡到發紅包,每逢節日發紅包(男同胞一定都在默默感謝騰訊,感謝微信紅包的這個偉大發明,既像老婆/女朋友表達了心意,又省掉了要買什么禮物的腦細胞損傷)。
其實所謂的情人節,不過是商家們一個又一個的營銷哦噱頭。以愛情的名義,借著生活需要儀式感的錯覺,推銷各種商品。情人節原本是屬于情侶間難得小聚的機會,一起吃吃小吃,逛逛花燈看看風景,制造獨屬于二人的浪漫回憶。而現在過多的情人節堆砌了太重的商業氣息,借著節日的名義賦予禮物過重過多的意義,以前的禮物是禮輕情意重。現在的禮物更看重是否夠潮夠炫夠夠分量。情人節被本末倒置,重在禮物,而忽視了情義、浪漫。
個人認為,節日是屬于自己的,情人節是營造一個契機給雙方感情經營,貴精不貴多。如果拘泥于形式上要過某個情人節,要長途奔波,要勞心勞力,要鋪張浪費,弄得雙方都很不愉快的話。不如減少數量,挑一個合適的時間,過一個高質量的二人世界。
高質量的二人世界,是能夠不受打擾的,是雙方互相專注的。暫且擱置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暫時遠離父母和娃,專注于情侶夫妻第一本位的關系經營。可以一起喝個早茶,爬個山,跑個步,旅個游,總之是專屬于二人的精神交流時間。過兩人的情人節,回顧下當初兩人戀愛時的甜蜜熱烈;過兩人的情人節,看看隨著時間的現在各自的狀態,聊聊最近聽的好聽的歌看的好書,最近遇到的朋友和同事。高質量的二人世界,一定是一方在說,另一方在聽;有傾述有回應,有交流有共鳴。絕對不是一人嘮叨一人刷手機,一個逛街一人拎包瞎觀望。
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的制作可能需要借助禮物,借助工具;但永遠別忘記生活的主人是人,儀式感的制造是為了促進人之間的關系。父親節母親節是為了增進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圣誕節和春節是為了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情人節的儀式感是為了增進情侶夫妻間的感情。
明白了這些,相信大家就可以淡定的看情人節朋友圈炫豪禮秀恩愛這種事情了,或者是單身狗曬凄博同情這種哀傷。美好的請送上祝福,凄慘的可以點個贊,最最重要的,看看自己可以怎么經營制造自己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