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恰如其分的善良”
前幾日無意間點開新浪微博一篇視頻推送,名為:“局面專訪 #東京女留學生被害案”,深受觸動,心里有種無以言表的悲涼,心中也存在著很多問號?
為什么這么善良的姑娘會得到如此悲慘結局?
為什么善良的人會被“別有心機”的人利用?
世界上又怎么會有如此冷血無情的一家人?為什么?有太多的為什么?
后續(xù)看到網絡上很多關于“江歌案”中,對“其閨蜜”劉鑫的言行分析和推導。
如果陳世峰最初是為了找前女友“劉鑫”,也不該在身為“第三人”的江歌身上捅十幾刀,還是會去轉頭全力破門或逼出劉鑫。
就算捅刀也不至于十幾刀,江歌也不會傻到被捅刀后還為保護劉鑫,拼命抓住陳,繼續(xù)讓陳在自己身上再捅致命的十刀。
如果劉鑫在門的里面能聽到江歌的數聲求救,而無動于衷,只因“膽小、害怕”,為自己的活命枉顧江歌的生命于險地中,而中間陳行兇過程,三人肯定是有交流的,包括門內的劉鑫也不可能聽不到,不可能中間一句話沒講,又或者交流中劉鑫說出一些話刺激到陳,從而使陳失去心智,對江歌做出一系列傷害,甚至也沒有救助江歌,或第一時間報警,呼叫急救,最后導致江歌生命的結束。
細思極恐,不只是單單的膽小懦弱,自私自利,而真是人心殘忍,惡毒恐怖之極。
當然案件真實的事實是如何的,當時局面是怎樣,現在也只有劉鑫和陳世峰最清楚,一切都只是猜測,所以只有等到東京庭審12月11日,一切才會水落石出。
誠如傳統教育中,對我們從小的教化,要做一個“善良、熱心、正義”的人,但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我們,保持“恰如其分”的善良,不要被別人利用了你的“善良”。
劉鑫:“原聲家庭”自私的父母
劉鑫,情感淡漠的自私者,與善良、熱心、正義的江歌形成鮮明對比。在后續(xù)曝光的江媽媽和劉鑫一家的通話錄音中,劉鑫爸媽曾說過這樣的一些話。
劉鑫媽媽還在電話里吼:“你閨女叫人家殺了,你去找殺人犯,別找著俺!是她命短!”
甚至,劉鑫媽媽還在電話里飆臟話,罵江歌媽媽。“是你閨女命短”,跟我們有什么關系?
其冷血冷酷,無情無義,內心沒有絲毫感激,甚至愧疚歉意,更是讓挽救你們女兒于生命的犧牲者的媽媽心寒置于冰谷之中。
換做任何一個局外人聽到心里都不好受。聽起來更像“你女兒不是我們殺的,要找你去找殺人犯”“我們又沒跪著求你閨女救命,是她自己愿意救。我們也不會感謝她。”
對于她父母的言行,采訪中劉鑫的回應說法是:
“我父母都不是很會說話的人,也不是很會控制情緒的人,阿姨只要是說話,稍微犀利一點,他們就會立刻反駁回去。”
從劉鑫父母的只字片語中,即可窺得其心理、心態(tài)。從她的“原生家庭”中可以看出,劉鑫有這樣的行為也不無道理。
(原生家庭: 指個體從小生活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和人格成長的影響是從小形成的,一個人無論后天的學歷多高,成就再大,都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環(huán)境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決定一生的幸福。
“破壞性自戀型”父母
心理學中有一種自私類父母叫“破壞性自戀型父母”,其中識別“破壞性自戀模式父母”的行為和態(tài)度的九類模式,其中兩種就是: 情感淡漠和利用他人。
情感淡漠
破壞性自戀者很可能都情感淡漠,他們知道憤怒和恐懼。他們沒有真正體驗過幸福、愉快、悲傷、失望、羞愧、內疚和愛。
因為沒有體驗過這些情感,他們無法真正理解別人和其他人的體驗,這也是他們無法“移情(共情)”的原因之一。
在劉鑫與江媽媽時隔284天后的初次見面,
劉鑫,似內疚懺悔的,自顧低頭說“我現在知道我做錯了,我是來道歉的,讓阿姨原諒我的,希望阿姨不要生氣,我希望和阿姨共同面對解決問題。”
江媽媽轉問劉鑫,為什么給江歌沒有開門?
劉鑫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似很委屈可憐,自己也很無辜啊,也是受害者。江媽媽急著打斷了,“你為什么總是不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呢?”
后劉鑫遏制不住自己,情急之下流露出心底真實一面,“我知道,但是我為什么先回家,我得先說明這個原因吧!”
他們確實能夠討論這些情感,好像自己經歷過一樣,但更仔細的觀察,會發(fā)現他們的言辭空無一物。表面上他們告訴你他們很悲傷,但當你回應繼續(xù)交談后,就會發(fā)現他們要表達的和感受到的實際是憤怒。原因就是他們無法理解你的感受,因為他們自己體驗不到這種感受,但會假裝自己有這種感受。
交流中劉鑫說,“以后也會經常去看江媽媽,”但當江媽媽問她“你打算怎么經常看我,多久?”其后劉鑫支支吾吾,“我以后有時間就會去看您的,但是這個真的沒法兒說。”
可能她心里是希望自己能嘗試理解江媽媽的“喪女之痛”,好像她口中的最親的“三叔”被害了,她也很難過,很悲傷,也希望江媽媽能釋懷,能過的去,希望代替江歌“行孝道”。但實際上她并不能做到。
利用他人
破壞性自戀者認為,自己有權利用他人,其他人都要受他們的控制,只是為了服務他們而存在。
他們認為撒謊、欺騙、誤導或利用他們都沒什么,為了他們得到服務、幫助和保護,能為他們的需要而服務,任何人都應該感到很幸福。
當其他人沒能滿足這種期望時,他們會勃然大怒,甚至和朋友絕交,無視同事,及給不肯被他們利用的人搞破壞,更有可能會通過情感進行要挾。還會無恥、無情的去設法實現自己的目的。
從網絡上曝光的內容上看,劉鑫因無家可歸,寄宿于江歌家中,餓了撒嬌求江歌給她買“餛鈍”。
因害怕前男友陳世峰的跟蹤和死纏爛打,求助江歌讓她深夜下班后等自己一起回去。
在陳世峰尾隨到江歌家樓下時,因擔心報警后會被房東趕走,自己又無處可去,還會被房東處罰罰款,而央求江歌不要報警。
甚至在平時和江歌的微信交流中,也可以看出,劉鑫故作可憐柔弱,及深受陳世峰陰影,向江歌的求助和尋求保護,最后善良、正義的江歌挺身而出,為維護自己柔弱無助的“閨蜜”,去和其前男友陳世峰交涉,幫劉鑫把危險擋在了那一扇門外。
他們根本不會在意他人的需求和希望,只有自己的需求和希望才是問題。他們也很善于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借口,消除自己的羞恥感和內疚感。只要能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們可以不擇手段。
但不要被他們表現的內疚感所迷惑,因為他們根本是假裝的。
每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學習到的語言、行為、情緒、情感、思維等習慣模式,都會在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由自主的體現出來,原聲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也是影響我們最久、最深的環(huán)境。
每個人的身上都是帶有獨特而深刻的“原生家庭”烙印。
如何避免你家的小孩會成為可憐的“江歌”,或是被可恨的“劉鑫”傷害,“原生家庭”的教育才是應該思考的深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