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讀了很多書,但如果有人問你有什么收獲,你想來想去感到腦袋空空,最后不得不回答一句抽象的”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
成長是什么?如果不能體現在你能力的提高,收入的增加,成長只是一種幻像,是一劑治療自己焦慮的安慰劑。
新的一年到了,很多人在朋友圈發了過去一年閱讀的總結,并計劃在來年再接再勵讀更多的書,可卻很少有人說自己真正get到了多少技能。
所以,讀書的目的,從來不是為讀而讀,而是你把書中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閱讀7堂課》這本書,你將學會怎樣把一本書”學以致用“,真正做到提升自己的實際技能。
這本書的作者是秋葉、秦陽。秋葉是”秋葉商學院“的創始人、中歐商學院私享會導師,秦陽是他的合作伙伴,兩個人都是百萬暢銷書的作者。
作者認為,讀書分三個層次:“讀完、讀懂、會用”。因書中信息量大,一篇文章難以敘說其中精髓,因此將分幾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
(1)第一堂課、如何讀完一本書
(2)第二堂課、如何讀懂一本書
(3)第三堂課、如何會用一本書
本文分享第一堂課、如何讀完一本書的上半部分。在這部分,作者提出了針對不同類書籍要用不同的讀書方法,并講述了10類不同書籍的不同讀書方法。
這10種讀書法分別是:閑讀法、抄讀法、誦讀法、仿讀法、煉讀法、逆讀法、框讀法、精讀法、圖讀法、樹讀法。難度由淺到深,逐級遞增。
因文章篇幅限制,本文主要講述前5種讀書方法。本文大約3000多字,看完大約需要5分鐘。
01、消遣類書籍——閑讀法
顧名思義,消遣類書籍就是用來打發休閑時間的,不以增加知識含量為目的書籍。比如:報紙、雜志、新聞、小說、網文,以及現在流行的各網絡平臺的新媒體文。
這類書籍讀物的特點是讀起來有趣,輕松不費腦,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之余,換換腦筋,放松一下。有的人覺得看這些閑書純屬浪費時間,其實也并不盡然。雖是閑書,但作者有時并非等閑之輩。
比如,現在的熱播劇《有匪》,很多人都覺得P大的原著《有斐》更好看,什么原因?因為她的文章的格局大、灰色幽默文采好,讓人看了確實身心愉悅,欲罷不能。
另外,消遣類書籍里也有好詞好句值得摘抄、好素材可以記錄,同時這類書籍和時代聯系比較緊密,里面有很多流行文化的元素,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對于常寫新媒體文的人來說,選擇一些優質的閑書,可以讓自己的文字緊跟潮流,接地氣,寫起文章來也不那么乏味。
02、經典名著類書籍——抄讀法
經典名著往往是公認重要的學術經典、思想經典、文學藝術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其特點是難懂,因此又被稱為是“硬書”,這類書籍一般出現在大學老師的必讀書單上。
比如學經濟學必讀的4本書:《國富論》、《資本論》、《經濟學原理》、《就業、利息、貨幣通論》。
這種書的原創性強、信息量多,里面的新概念也多,所以理解起來有難度。如果沒有老師指點,僅靠自己看,很難看得懂、看得完。
看“硬書”的方法,可以學習古人,先背再抄,讓大腦對內容先有個印象。古人讀書,很小就學四書五經,就是用這樣的方法。
這樣的書可能高出你的認知水平幾個層次,因此第一步不要追求理解,因為背景知識、生活閱歷不夠,很難真正理解。先抄下來,以后爭取反芻。
03、文筆優美的書籍——誦讀法
誦讀法,指的是背誦、朗讀。中國古人學知識,都是很重視背誦的。其好處就是,在你的理解力沒有跟上之前,先用機械記憶把書背下來,頭腦里先留個印象,哪天理解力到了,自然也就懂得其中的意思了。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書讀得熟,不用加以解說,就能領會到其中的意思。
有的人提到背誦就感覺頭疼,那么就大聲朗讀吧,還可以抄寫優美段落。
好的文字是有音律感、畫面感的,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可以增強語感。讀得多了,可以積累自己對美好文字的認同感,提高自己的鑒賞力。
如果你也想寫出讓自己心怡的優美文字,還可以模仿好的句段。按照你喜歡的文字,同樣的風格,進行同主題仿寫,寫好后再和原文對比,感受其中差距,練得多了,進步就會很快。
04、實用技能類書籍——仿讀法(針對問題找答案,盡快實踐)
實用技能類書籍,顧名思義,是為了自己在現實生活、學習、工作的需要,刻意去學的技能。
這類書籍里的定義就決定了,如果不能對書中的知識點加以實操應用,基本上讀了跟沒讀區別不大。
那么實用技能類書籍具體怎么讀呢?
第一步、找到自己這次讀書想要解決的問題。
在實用技能性書籍中,有的一本書里有多個知識點,如果你覺得一下子全部掌握有難度,最好的方法是“逐一解決,各個擊破”。也就是說,每次只針對一個目標去學習,等到這個問題的方法掌握了,再去解決下一個問題。
其實在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提出過這種方法,在他寫給侄女婿的《又答王庠書》中說: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但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學會,因此建議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蘇軾自己也是這么做的,他讀《漢書》時讀了三遍,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第二步、針對第一步想解決的問題找到答案,盡快實踐。
讀技能類書籍,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問題,然后在書中找出答案,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實上,很多人抱怨,自己讀了很多書感覺也沒多大變化,前面讀后面忘。年末個人總結的時候,看看自己讀完的一長串書單,回憶了半天也沒想起來學了些什么!
怎樣解決讀后就忘的問題呢?有的人說多看幾遍書。固然,多復習是可以拉長我們的記憶時間,可隨著我們看的書越來越多,需要記得的知識點也越來越多,而大腦的容量卻固定不變。新的知識進來,舊的記憶也就越來越淡。
還有什么好方法記住自己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呢?答案是去實踐。
把自己在書中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現實中的問題結合起來去思考,盡快實踐,用過幾次后,你就能把它記住,并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積累起來,就能提升你的綜合實力。
05、勵志暢銷類圖書——煉讀法
勵志暢銷類書籍,我們經常稱之為”雞湯文“,這種文章價值不大,卻也沒有必要一棍子打死。畢竟學習、生活不易,我們有時候確實需要來一碗這樣的雞湯來安慰、激勵自己,繼續前行。
記得《超級演說家》的冠軍,北大法學碩士劉媛媛,在她寫的《逆流而上》一書中曾經說過,她在高一剛開始時成績還是處于底層,全年級兩百多人,她的成績排在180多名。
在讀了一本名叫《一個叩開牛津大門的高二女生》的雞湯書后,她突然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似的,開始了不分晝夜的努力,最終達到了目標,也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但雞湯文畢竟知識含量不多,一般的模式要么是”一大碗雞湯+一點干貨“,要么就是”一段勵志故事+一點方法“,因此這類書籍完全可以做到”讀薄“。
讀的時候可記錄一些金句,最后提煉出來,可以發朋友圈、微博、微頭條,既活躍了賬號,激勵別人。
高階一點的讀者,還可以把作者的觀點,寫書背后的思維邏輯依據提煉出來,用幾句話加以概括,這樣會大大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寫在結尾:
秋葉大叔和秦陽合著的這本《閱讀7堂課》書,屬于實用技能類書籍。上文已經說了,對于這種書籍,如果知識點較多,可”逐個擊破“。書中主要知識我們總結為三堂課。
為了讓學到的知識真的能夠學以致用,學得更扎實,我分幾篇文章加以講述。
在”第一節課、如何讀完一本書“的內容中,作者共針對10類書籍,總結了10種對應的讀書方法,但本文因字數有限,只能先講這最常用的5種:閑讀法、抄讀法、誦讀法、仿讀法、煉讀法。
另外,我們在掌握方法的同時,一定不要忘了去實踐,不然前讀后忘,其結果只是緩解了自己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