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碎片化閱讀逐漸成為主流,手機更是給我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在任何時候只要拿出手機,就可以看到任何想要的咨詢。但是這樣得到的終究是淺層的而且不成體系的信息,如果想要迅速積累知識,提高我們認知水平,還得深入閱讀專業書籍。
想想這樣的場景,晚上回家翻開一本小說,即使它文筆一般,邏輯也不嚴謹,但是只有故事精彩就能讓我們興味盎然的讀下去。如果打開的是一本專業類書籍,雖然有大量的新鮮知識,可我們卻總也沒法集中注意力,要么被手機吸引,要么昏昏欲睡。
如果書中有大量的案例還能好些,我們能從中找到閱讀故事的快感,也容易理解和記住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從我們認識文字開始到現在,記憶里最多的是富有卓見的論斷還是生動有趣的故事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閱讀專業書籍也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如閱讀小說一般舒適感,會不會提高我們學習效率呢?
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讓閱讀更加生動有趣。
1.讀之前先猜一猜
小說吸引人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它會制造懸念。當故事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會不自覺地思考后面會發生什么,這種閱讀過程中的思考最容易在書中得到反饋,如果后面的情節發展和我們想的一樣,會讓我們產生成就感,促使我們以更大的興趣閱讀下去。
即使情節和我們預想的不一致,也可以兩相對比,分析兩種情況的優缺點,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這個方法可以拓展到所有書籍的閱讀中,只需要將不自覺變成自覺,也就是主動思考。
讀之前先猜一猜,這本書大概會講哪些內容,會提出什么樣的觀點,又會如何去論證它們,最后自然是意義在哪里。比如我在讀《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本書之前,想到了幾個可以使人精進的辦法,其中就有時間管理、持續閱讀和重視實踐。看書時發現作者和我的想法有不少重合的地方,只是作者的認識更加深刻,論證也更加有力,通過對比自然加深了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
在閱讀之前,可以在書的扉頁或者讀書筆記的開頭先寫下上述幾個問題,并將自己的答案記下來,帶著這些自我設置的懸念閱讀,讓它們在閱讀中一一得到解答,你會發現,原來非故事類書籍也會很有趣。
2.按照故事的邏輯思考
我們閱讀一個故事,同樣會在意它的完整性。即使一個小小的案例。比如馬云創業初期歷經坎坷,但是他意志堅定,自信夢想能夠實現,最終成為了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如果這個案例在自信夢想能夠實現這里就結束,那么不僅沒法得出一個結論,我們還會因為它缺少最終的結果而認為這是一個無效的案例。當然如果只寫,馬云成為了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是一個事實,我們無法從中得到任何啟示。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像小說有前后的因果關系,有起承轉合,缺少任何一部分都無法讓我們感受到流暢閱讀的快感。
同樣一本表達觀點的書籍也需要完整的體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刻意尋找整體的敘述邏輯,把它想象成一個故事,按照開頭(背景介紹)、發展(提出觀點)、高潮(論證觀點)、結尾(總結觀點)的模式把握總體框架,再運用因果的原理,一步步驗證觀點的推倒過程。
我們還會不時發現一些精彩的論述和深邃的思想,這和小說中的小高潮何其相似。
3.總結成幾句話就可以講完的故事
有不少優秀的書籍表達觀點會選擇用一個故事外殼來做隱喻,比如《小王子》、《誰動了我的奶酪》、《王者速讀法》等等。這些書籍內容輕松流暢,既有故事的生動性,又能發人深省,傳達核心價值。
我們讀一本非故事類書籍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將書中內容抽象成一個具體的過程。比如我在看完《學會寫作:自我進階的高效方法》這本干貨類書籍后,將我理解的內容寫成了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年輕人愛上了寫作,可是他十分苦惱,因為沒有人教他。他總是靠自己的想象寫文章,寫出來的都是自己內心的想法。有一天他一口氣寫出了10篇文章,并且把它們打印出來,分發給鄰居們,想要得到他們的贊揚。可是根本沒有人能夠完整讀完一篇,因為文章里的內容和他們沒有一點關系,全是年輕人在自說自話。有的人甚至看了眼題目就放下了,因為他們很忙,第一眼從題目里看不到感興趣的東西,便不愿往下看了。年輕人根據鄰居們的反應思考了很久,又花了很長時間對這十篇文章進行了大幅修改。這次效果可截然不同了,鄰居們爭相討論,對每一篇文章都贊不絕口。原來修改之后的文章,不僅標題新穎別致,內容也十分有趣,讀起來很有代入感,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文中有很多平時能用到的知識。就這樣年輕人學會了寫作。
這個故事大致涵蓋了書中知識要點,包括題目是成功的前提,要有讀者思維,文章最好能提供知識增量等等。
讀一本好書就像讀一個精彩的故事,我們可以把讀書當成一個探索故事的過程,主動營造故事的氛圍,讓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我們的學習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