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耐心地看完46集的電視劇《娘要嫁人》,在欣賞完蔣雯麗跨越40年的真情演繹之余,讓人感到有點累。一連串的疑問總是揮之不去:王燕達真不該早逝,令齊之芳艱難之中做著40年的桃花夢,直到圍墻傾塌,桃花活掩方才夢圓。三個漢子真不該那么癡心,窮追三十多年而夢未醒,只談情不論色,圖個啥。芳子用不著那么苦熬,拉扯大的孩子終能獨立成家,換回的卻是冷漠親情,身心疲憊。
有感而發,寫下幾點觀后,以對這部劇的真情演繹表示致謝!
不幸境遇的發生,是多種不利因素并發的結果。困難時期的不幸事件,偶發的機率就更高。齊之芳是那個年代的不幸者之一。
她三十出頭就喪夫,帶著三個到10歲的孩子,還懷著王燕達的遺腹子,她要嫁人,誰來娶她?靠微薄的工資,在物資緊缺的年代,她連保證能讓孩子們吃得飽、健康成長都成了最大的難題。
她每天忙完照顧孩子們吃早餐上學上幼兒園,再趕去上班,遲到還挨批評。為攢更多的加班費,幾乎包干了科室的加夜班。
她飽遭嫂子的奚落和社會的冷眼,孩子們受欺負,自已也被冤屈而調離發報員崗位,連已分到手的公房也讓人擠掉,但她仍要在父母子女面前強顏歡笑,保持達觀和優雅。
她聽聞王燕達負傷,抱上4歲的毛毛拼命擠公汽去搶救他,換來的是丈夫背著她在外有情人的“秘密”。
她執著追求純潔的愛情,以滿足于自己的精神需求,但終究屈從于物質需要和家庭孩子,讓愛情之花枯萎凋謝。
她教會兒女們自強自尊,但當他們建立了溫暖家庭之后,誰也不愿給年邁的母親安置一鋪簡易的床。
她的不幸,是共和國一代人的縮影。轟然而至的現代化城市化,多元的文化生活和價值觀念,傳統道德美德的丟失和金錢至上的社會習氣,使她連所呵護的兒女、往昔的戀人也變得陌生,熟悉的城市也漸成廢墟,神往已久的桃花林,讓推土機無情輾碎,她棲身半個世紀的平民窟也被拆毀移平,抹去了人們對成長環境的記憶,令她迷茫困頓,夢不成夢。
那一刻,廢墟里,桃花旁,她“剩下的只有疼”,象一頭被擠干奶汁的老母牛,嚼的是糠吃的是草,擠出的竟是血,經歷半個世紀的艱辛只留下唏噓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