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沈茜蓉
世界五百強企業的CEO當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五是女性;在自然科學界,大學里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是女性;風險投資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當中,只有百分之六是女性。
這些最新的數據都指向了同一個事實:當今世界,人們不論再怎么強調男女平等,各類經濟、政治、學術組織中,大多數的高級職位都與女性無緣。與這種“天花板效應”相對的是,在職場生涯剛剛開始的時候,男性和女性的差別并不大。甚至有最新的證據表明,相比于男性,很多大學在招聘助理教授的時候都更加青睞女性。
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為“天花板效應”提出大致兩類解釋。
第一類解釋主要強調女性在工作場所所面對的種種環境因素。例如,很多證據顯示,相比于男性,人們普遍認為女性缺乏能力和領導潛力,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挑戰、質疑,當女性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容易遭到反對。更可悲的是,不僅僅是男性持有這種性別偏見,女性自己往往也抱有女性“能力不足”的偏見。
第二類解釋更強調由人們內心的想法所帶來的不平等。例如,男性比女性更喜歡處于統治地位,發起攻擊行為,啟動談判;并且比女性更喜歡進入高競爭的環境——所有這些行為,都能夠幫助男性有更好的職業生涯發展。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Francesca Gino等三位學者近期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論文,對“天花板效應”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天花板效應”源自女性和男性對于“身居高位”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對自己能力十分有自信的女性,也對“身居高位”不那么渴望;她們更容易想到“身居高位”所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而感覺“高處不甚寒”。
盡管這個解釋總體來說依然歸于傳統文獻中的第二種解釋,它卻第一次如此清晰的顯示:男性和女性有著十分不同的生活目標,而這些不同的生活目標是決定他們職業生涯發展高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回答了關于女性職場地位三個緊密聯系的問題。
首先,男性和女性的生活目標到底有什么不同?近幾十年來,在西方社會中,女性的社會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女性依然重視家庭,希望自己能夠相夫教子,做一個賢妻良母;另一方面,她們也越來越期望自己能夠工作,有一個職業生涯。女性的生活目標比男性更多,更分散。三位研究者進行的兩項網絡調查都證明了這一點。女性被調查者比男性被調查者羅列了更多的人生目標,而在這些目標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和獲得權力相關的,遠低于男性。
三位研究者進而研究了第二個問題:女性是否比男性更不渴望權力?過去的研究顯示,在工作場所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權力。他們對權力無比敏感,因為權力往往是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對于權力的向往程度不同,很大程度是解釋了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多地處于領導位置。與男性相反,女性不喜歡統治他人,她們更喜歡親密、溫暖的共事關系。
三位研究者對635位新晉的MBA畢業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當男性和女性都被要求列出自己期望達到的職位,女性所列出的職位比男性更低;對于“我期望獲得一個有權力的職位”的描述,男性趨之若鶩,而女性并不感冒。即便是在男性和女性都認為一個職位自己可以達到的情況下,男性也比女性更渴望得到這個職位。
到底為什么受調查的職業女性對于“位高權重”表現地這么冷淡呢?三位研究者進一步回答了第三個問題:男性和女性是怎么看待“位高權重”所帶來的后果的?三位研究者做了一項網絡調查,在調查中,受訪者被要求想象自己獲得了組織中一個很高的職位,這個職位有很大的權力。接著,受訪者被要求想象自己在接受職位之后可能經歷哪些“后果”,并對9個可能的后果打分。
結果顯示,盡管男性和女性都報告了差不多程度的正面結果,女性明顯比男性預估了更多的負面結果。她們認為自己更可能遇到壓力、焦慮、艱難的選擇、犧牲、時間限制,以及和其它生活目標的沖突。
進一步的分析還指出,女性對于負面結果的預期,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她們為什么對“位高權重”不感冒,以及為什么不把升職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人生目標。這些傾向進而影響了她們在工作中升職的可能性。
這篇論文指出了影響“天花板效應”的一個重大因素,那就是存在于女性內心中自我設限的因素。當然,帶來“自我設限”的可能有很多原因??赡苁悄行院团陨砩系牟罹?,也有可能是人們在存在性別偏見的文化中不斷學習和自我內化的結果。人們總是通過和世界的互動學習如何思考和行動。例如,過去的研究就顯示,女性之所以在工作場所更加沉默,不愿意表達自己,是因為她們在過往的經歷中敏銳地感覺到,自己一旦說出想法,就非常容易遭到反對。在本文的例子中,也很可能是這種情況:女性和男性一樣喜愛權力,只是女性觀察到很多身居高位的女性過得并不幸福,于是改變看法,認為自己不應該追求權力。
參考文獻:
Gino, Francesca, Caroline Ashley Wilmuth, and Alison WoodBrooks. "Compared to men, women view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as equallyattainable, but less desirable."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0 (2015): 12354-12359.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識生活。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刊物和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事宜:zizaifenxiang@163.com。
《知識分子》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并擔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