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4月12日,家住巴南區的張女士報警稱,七歲半的女兒在學校旁的超市內順手牽羊拿走一瓶奶茶,被超市老板當場抓住送到學校班主任處進行批評教育。
張女士在電話中哭訴,已經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近段時間儼然已經成為了“慣偷”,曾在超市將貼貼畫藏在衣服里,被張女士發現后當即制止并嚴厲教育。可沒想到女兒屢教不改,現在又一次出現偷盜行為。
張女士表示她已經沒有辦法了,不知該如何糾正女兒,希望民警假裝將女兒關幾天達到震懾的目的。
01
時至今日,這件事已經過去5天,也沒有后續報道。
我是個相信“目的論”的人,認為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任何事都有一個原因。所以,我一直在等這個小女孩偷東西的緣由。
我很奇怪,張女士報警恐嚇女兒這件事,怎么會在網上引起一片稱贊呢?作為母親,給自己的女兒冠上“慣偷”這個稱號,將警察請到自己家里,爾后還允許在網上公開報道,這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麼?
我沒有當過媽媽,但我當過女兒。
媽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依賴最信任的人,如果連她都把我歸納到壞孩子那一類,那我一定是極度不安,極度自卑的。
教育我法制的是民警,擦去我淚水的是民警,而將我推向負面評價的是親媽。你讓我長大以后看到這篇報道時會怎么想?
根據張女士的描述,小女孩每次偷東西后都遭到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可為什么就是沒改呢?為什么不改變一下溝通方式呢?
在發現女兒有偷盜習慣之后,作為父母應該看到事情背后的訊息,絕非只是這個行為。誘因都沒有找到,又談什么教育呢?
02
或許,很多孩子都沒有偷盜這個意識。只是因為這個東西心里喜歡,便偷偷拿走了。
打罵,批評,恐嚇,頂多會對這種事情恐懼害怕,卻不一定會改。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及時溝通,做好恰當的引導。
屈于威嚴下的震懾,遠不及懂得是非的重要,你要告訴孩子拿別人東西為什么不是件好事。
首先,你要讓孩子明確超市里沒有付錢的奶茶和貼貼畫是誰的。要讓她明白,拿走別人的東西是不正確的行為。這個時候還可以給孩子舉個例子,比如爸爸媽媽偷偷拿走她心愛的玩具,她會不會不開心?
其次,你要了解孩子偷拿這些東西的原因,了解她要這些東西的動機。是因為家長長期不允許她吃零食?還是因為羨慕其他同學有這些東西?抑或是通過偷拿這種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還是那句話,了解背后的原因再針對性解決。
最后,你要告訴孩子拿別人東西需要承擔的后果。比方說,沒有人喜歡自取自拿的孩子,順走超市的東西是偷盜行為,是犯法的。
在告訴孩子事情嚴重性之前,一定要讓她先懂得對錯。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當媽的要首當其沖,不要等著學校和社會來警醒。當問題被外人公開披露的時候,孩子是很容易產生心理陰影的。
簡愛寄宿在舅媽家的那段時間,一直被說成壞孩子,甚至告訴每一個來家里做客的人。以至于簡愛在去了孤兒院之后,時刻擔心院長揭發自己是壞孩子的事情。哪怕她心里知道,她不是。
所以,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孩子的自尊。
03
其實,教育一個孩子真的是一門極其復雜的課程。可偏偏也沒有一個完全準確的教育方法,教會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培養孩子。
回憶起我的小時候,很輕易的就想起我爸的嚴厲。我曾說過,我爸在教育我的問題上,應該算得上相對智慧。然而,他的智慧也僅僅停留在啟發我的思維,不希望我死讀書。
但是,他對我的要求也是極其嚴苛的,在表現形式上更是絲毫不給我面子。
我記得,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里來了幾個堂姐做客。在我玩的興起的時候,我爸悠悠的提醒我,那天是背下所有乘法口訣的最后一天。并且,他還高聲跟所有人宣布,如果我背不下來就要用竹子的枝丫抽我。
真的,我到現在都無法忘記當時的恐懼,也清楚的記得堂姐們的哄笑。一來,我不想讓別人覺得我笨,當即就偷偷跑到房間打開鉛筆盒,對著背面的乘法口訣背起來。二來,被我爸當眾呵斥當真是件沒有面子的事。
由于我爸的鞭策式教育,一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在和他溝通想法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他吼我。
更嚴重的是,我極其抵觸別人大聲說話。但凡是我聽到訓斥聲,都會不由自主的緊張,害怕自己是引起這吵鬧的原因。
所以,作為父母,永遠不要低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
成為父母不需要持證上崗,但是我仍舊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能夠在總結中學習,在學習中和孩子一起進步。
孩子接受到最早的教育是源于父母。讓孩子出生很容易,讓她健康成長卻不容易。除了給予愛,還要學會愛的方式方法。
愿天下的父母,在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能挑選出適合的方式和孩子相處,教導他們,引導他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