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浪蕩子情遺九龍佩》中,有黛玉所作的五首命意新奇的“五美吟”。
分別是西施、虞姬、明妃、綠珠和紅拂。
還是寶玉來探望黛玉的時候發現的。
黛玉作完之后,臉上猶掛著淚痕。
且看是哪五首詩作令顰兒如此哀凄?
第一首:《五美吟·西施》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一代傾城逐浪花”應該就是說西施的美貌被比作“沉魚”的由來。(“沉魚”:西施;落雁:王昭君;閉月:貂蟬;羞花:楊玉環)
傳說越國有一個名叫西施的女子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著她的倒影,使得她更加美麗,甚至連水中的魚兒看見她的倒影時都忘記了游水,靜靜沉到了河底。(“西施浣紗”)
意譯一下就是:西施是越國的美人,她的傾城容貌使水中的魚兒都覺得癡迷,撲騰著水花沉到了水底。
或者把這里的“浪花”比作一個時代的浪潮,就不是實指“水里的浪花”。
因為西施是越國獻給吳王夫差的禮物,越國想要利用她的美貌使吳王夫差迷惑心智,從而達到滅亡吳國的目的。
所以也可以解釋說是西施的傾城容顏改變了一個時代的格局。
“吳宮空自憶兒家”,(西施)在吳王宮殿中的時候(只能)徒勞地獨自想念生養自己的家。(空:徒然,白白地)
客觀上來說,西施對于越國來說的確是一個“女英雄”,她用她的美色來迷惑吳王,使得他變成一個“昏君”,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只是當所有人都在說要以家國為重,要犧牲個人顧全大局的時候,對于西施個人來說,她不過是一顆被利用的棋子罷了。
更不會有人來憐惜她想家的心情了。
而且,她在吳國實際上也是進入了虎穴,伴君如伴虎。心里不僅要裝著沉甸甸的“家國之任”,還要時刻提防著隨時有可能的“飛來橫禍”。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認可的結局是她后來在吳國滅亡之后跟著范蠡一同泛舟五湖之上了,或許也是我們追求圓滿結局的心理讓我們舍不得這樣一個美人被糟踐。
因為據說有關西施的結局有三個版本:
一.就是吳亡后和范蠡一同泛舟五湖之上了
二.吳亡后被人沉溺于江中,認為她紅顏禍水
三.也有人認為西施最后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后追隨他而去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效顰莫笑東村女”,不要嘲笑東村的那個女孩子“東施效顰”啊。(東施效顰: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這個“顰”是指微微蹙眉頭的意思。
西施常常有皺眉撫胸的姿態,但她生得美麗,所以顯得嬌媚。
可是東施相貌丑陋,所以仿效起來就被人恥笑了。
黛玉和西施的姿容也是很像的:
兩彎似蹙非蹙罥(juan,【51】去聲)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解釋一下,標注的是四聲:【55】陰平、【35】陽平、【214】上聲、【51】去聲)
不過黛玉要“病如西子勝三分”呢。
根據“效顰莫笑東村女”這一句,我就對“頭白溪邊尚浣紗”的主角有了兩種理解。
為什么不要讓我們嘲笑東施效顰呢?
第一種理解,“頭白溪邊尚浣紗”的主角是東施,但這個前提可能是西施已經香消玉殞了。
就是說東施雖然長得丑陋,可是她到了老年還是可以在溪邊浣紗,說明她的結局至少是“善終”的,反倒是西施因為長得美麗被人作為棋子利用,不得善終。
第二種理解,“頭白溪邊尚浣紗”的主角是西施。
也別嘲笑東施丑陋,西施漂亮了,到了晚年,美人遲暮,西施也青春不再了。
而且,她到了晚年還要在溪邊浣紗可見她的晚年也過得比較凄苦。
的確,我們猜測結局的一種可能性是范蠡帶著西施泛舟五湖上了,但我們不能保證范蠡會在西施美人遲暮的時候還對她依舊從一而終。
所以,這也可能是黛玉猜測的西施的晚年。
第二首:《五美吟·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
在這里“嘯風”是指“馬鳴”的意思,“重瞳”是指項羽的眼睛,項羽是“重瞳子”,即目有雙瞳。(歷史上有三個有名的人物是“重瞳子”:上古的舜、西楚霸王項羽、南唐后主李煜。所以古代相術認為“重瞳”是帝王的象征。)
烏騅馬在夜里的鳴叫讓人肝腸寸斷,虞姬(心懷)幽怨和恨意與項王目光相對。
在西楚霸王項羽圍困在漢軍的四面楚歌聲中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一匹跟著他出生入死的烏騅馬和虞姬了。
這時候正是“人生三大悲哀”之一的英雄末路時刻。(人生三大悲哀:美人遲暮、英雄末路、江郎才盡)
所以才會有項羽在《垓下歌》中驚天地泣鬼神的那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逝:在這里做“跑”來解釋 )。
虞姬自刎了,項王請漁人將烏騅馬渡至對岸了。
最后,項王也自刎于烏江。
“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黥彭”:指原來項羽投降了劉邦的部將黥布和彭越。兩人因為破楚有功,黥布被封為淮南王,彭越被封為梁王。不過后來黥布舉兵叛變,彭越有搞分裂的野心,所以兩個人都被殺了。還是受的“醢”刑。
“醢”:hai,【214】上聲, 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殺死后剁成肉醬 。
“飲劍”:一般指自刎;何如:如何,怎么樣
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將來受到“醢”刑,(那么)在楚軍的營帳中自刎怎么樣呢?(對比)
在這里用“黥彭”的死來對比虞姬的死顯然是虞姬死得更有尊嚴,楚霸王都敗落了,賤妾何聊生?
投降本身就是一件很沒骨氣的事情了,還不如虞姬一個女子剛烈,而且投降了以后竟然還因為有叛變之心被殺,真是悲哀。
這讓我想起了張國榮主演的一部經典影片《霸王別姬》,里面“虞姬”和“霸王”的故事成為了一代經典。
程蝶衣愛上了段小樓,程蝶衣想用一生去守護的東西,段小樓不懂。段小樓是假霸王,程蝶衣是真虞姬。就像那戲子入畫,一生天涯。
正是因為程蝶衣被“霸王別姬”的悲壯感染太深,所以他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此境非他莫屬,此貌非他莫有。
是他“不瘋魔,不成活”,是他要的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只是有時候也會指望錯了人。等到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用生命守護的東西,那不是戲,那是命!那就是人生!
只是那個人說覆了天下也罷,始終不過一場繁華。
連楚霸王都跪下了,賤妾何聊生?“漢兵他殺進來了”,要變天了,要用“新”革“舊”了。
人生的最后一場戲落幕了,虞兮虞兮奈若何?
唯有一死來謝此幕,別人不懂的入戲一生是他們不懂的摯愛情深。
一生,活在了戲里,只是只有在戲里是真的,那戲便是人生。
黛玉贊美虞姬的也是那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我既然選擇了要追求我自己孤獨的“叛逆”,那我就知道那會要付出代價的。
第三首:《五美吟·明妃》
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
明妃離開漢朝的宮殿的時候,她的美貌是多么令人驚艷啊。只是這美人古往今來的薄命結局往往都是相似的。
王昭君就是“沉魚落雁”中的那個“落雁”。
王安石的《明妃曲》(其一)里有這么幾句: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可以看出王昭君即便是哭得花容失色依然美麗,更別說整整齊齊梳妝打扮一番了。
當然,在這里黛玉所說的“命薄”很大程度上在于她認為“昭君出塞”遠離故土,失去了君王寵愛的機會是十分可惜的。
而且后來也沒能再回來。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畀,bi,【51】去聲,給與)
漢元帝縱使輕視美人容貌(的重要性)【在這里黛玉說的是反話】,那為什么要把(畫美人容貌的)決定權給畫師呢?
我們都知道通常人們都認為是毛延壽把昭君畫丑了,所以才讓漢元帝錯過了這樣一個天仙一樣的美人。
黛玉應該也是出于憐惜這一點。
不過對于王昭君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具體可參考我的那篇《王昭君:若是皇恩肯收留,今生命運又如何》。
若是皇恩肯收留,今生命運又如何?
是我在讀到昭君詩碣刻上有“人皆悲遠嫁,我獨羨遭逢。縱使承恩寵,焉能保始終”這幾句時突然有的新的看法。同時也知道關于“昭君出塞,是喜劇還是悲劇”這個問題也是頗有爭論的。
也許昭君出塞并沒有我們想得那么遺憾糟糕。
王安石的《明妃曲》(其一)里還有這么幾句: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站在王安石的角度是說明妃這種神韻是畫不出的,所以不能怪毛延壽畫得不好。
而且客觀上來說,畫像與真人的差距越大,給人的震撼越大。當然,真人比畫像更美是驚艷,畫像比真人美是作假。或許也正是因為毛延壽把昭君畫得跟本人有了差距,才讓漢元帝更加震驚于昭君的美麗的。
漢元帝自然是舍不得的,但他又不能反悔,反而是殺毛延壽泄憤。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嚴厲打擊這種欺騙作假賄賂行為,但根本上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我是皇帝,我不可能做錯事情。
還有肯定有人會說,不就送一個宮女嗎?換一個不就好了。可是漢元帝做不到。說明他對匈奴是有畏懼心理的。
而實際上,漢元帝劉奭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也走向衰弱。
如果自己國力強盛,匈奴還要對你俯首稱臣的話,別說反悔一個宮女,就是你隨便送他一個他都要感恩戴德。所以說,這實力才是硬道理。
當然,也不用覺得漢元帝從此就對王昭君茶飯不思,朝思暮想,是有多么情深義重了,這個女人在他看來和親才是她最重要的利用價值。
不然當王昭君的第一任丈夫死了,想要回來時漢元帝應該替她想辦法,結果漢元帝也明確拒絕了。反而是讓她入鄉隨俗接受那邊的收繼婚制。所以說,漢元帝只是一時對她的相貌產生了一點好感而已。而這點, 連愛意都稱不上。
就算王昭君真的在漢元帝身邊了,這宮門一入,爾虞我詐深似海,她真的能幸福嗎?她也不像是有心機的人啊。
不過黛玉和我站的角度不太一樣罷了。
第四首:《五美吟·綠珠》
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綠珠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寵妾,中國古代美女之一。
這里的“瓦礫”、“明珠”應該是指石崇身邊那些人品相貌參差不齊的美人。
綠珠是最得寵的,最出眾的那顆“明珠”。
而且當孫秀差人來要索取綠珠的時候,石崇就是不想給綠珠,將其婢妾數十人叫出讓使者挑選,說“隨便選”。
只是到了石崇家破人亡的時候一個都不能剩下了。
當然,還有一層原因可能是石崇會在客人不喝酒的時候,讓侍衛把那個他派去勸酒的美人殺掉。
比如一次丞相王導與大將軍王敦一起去石崇家赴宴,王導即便向來不能喝酒,但擔心石崇殺人,就飲下了美人送來的酒。但王敦卻不買賬,他原本是能喝酒的,卻硬拗著偏不喝。結果石崇真的斬了三個美人。
他雖然受用著這些美人,只是她們的生命在他那里是被視為草芥的,那些美人雖然享有富貴,但也薄命,保不準哪天就因為客人不聽勸酒就死了。
她們不過是石崇用來隨意擺布玩弄的“棋子”。
“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
反正現在是“瓦礫明珠一例拋”,無論是“瓦礫”還是“明珠”都被拋擲掉(不復存在了),石崇又曾經什么時候重視過這些美人呢?
甚至是他對綠珠。
綠珠是一心一意眼中只有他,或許也是因為只有這個人成為自己的依靠,所以在后來孫秀向石崇討要她未果,要殺石崇時她選擇了墜樓而死。
可是她對于石崇來說到底是什么呢?一個最漂亮的“玩物”、“棋子”?
到底又有多少是真心的愛呢?
“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頑福:憑借祖先陰德而享受的福氣
(石崇的這些家業財富)都是憑借祖先前世的陰德而享受的福氣,(只是到現在家破人亡的時候),那么無論是人還是財物都同歸于盡在這蒼茫的天地之間了。
真像《紅樓夢》中說的“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不過我查到一些關于石崇財富的來歷是在他當荊州刺史的時候,搜刮民脂民膏還有骯臟的搶劫勾當得來的。
比如有些外國的使臣或商人經過荊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詐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盜一樣公開殺人越貨。這樣,他就掠奪了無數的錢財、珠寶,成了當時最大的富豪。
其實從石崇濫殺美人這一點,就挺令人心寒的了。
不過黛玉這首詩關鍵還是要突出綠珠的氣節,只是不知這世間情為何物?她的一腔真情最后又換回了什么?
這應當是黛玉十分憐惜她薄命的地方,值得或者不值得?
第五首:《五美吟·紅拂》
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尸居余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紅拂應當是黛玉相對來講比較羨慕的一個了,因為自古美人慕英雄,紅拂就是慧眼識人的那一個。而且紅拂本身就有一種“俠女之風”。
而且我也寫過《紅拂:遇見你,我一生流離顛沛不再將就》這樣一篇文章。
紅拂,原名張出塵,因手執紅色拂塵,故被叫做紅拂。
“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紅拂原本是隋末大臣楊素家里的婢女,她在楊素身邊見識了太多的達官貴人,王孫公子,可是并沒有想趁著自己年輕貌美盤算著攀附一個誰家有權有勢的跟了去。
直到遇見了來楊素家里拜訪的李靖,那時候李靖還只是一個窮小子。
紅拂見此人相貌堂堂,談吐不凡,便認定此人很有前途。
當然,最后的結局是如她所愿的。
而且她的“慧眼”還在于她把握住了他們夫婦兩個人和虬髯客的交情。
虬髯客、李靖和紅拂還并稱為“風塵三俠”。
事實證明,后來李靖夫婦創業的資本是虬髯客給的,虬髯客給了他們大量財物還有兵書。他是他們施展宏圖大業上的貴人。
這個女人的識人功底可不簡單,不僅有“幫夫運”,還讓自己的命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楊素身邊的侍妓最后成了“一品夫人”。
所以說,識人很重要。
“尸居余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楊公幕”是楊素的府署,“羈縻”在這里是“束縛”、“控制”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是紅拂始終守候在年老體弱的楊素身邊,那么一個始終被束縛著的女子又怎么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女中豪杰呢?
當然這個“尸居余氣”也不定光是指身體上的年老體弱,還指精神上的。
比如楊素就安于現狀不是一個有什么抱負的人,而且對李靖的志向并不能相投。
當然,可能這也跟他的年老不想折騰有關。
不過紅拂確實是一個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人,而且有了不錯的結局,當然其中過程也是波折的。
但像紅拂這樣的女子,這世上又能有幾個呢?
自古有才色的女子,平生遭際令人可悲可嘆者甚多。
黛玉憐惜她們也是在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她憐惜那些薄命的不得善終的,同時又佩服那些剛烈的,有骨氣的,敢于叛逆的。
都是一個個“晴天落白雨,臨水照花人”。
當然,黛玉也羨慕那些最終能收獲幸福的。
只是,一切都早已成為過眼煙云,成王敗寇盡東流,美人又在何處?
而當下的自己,歸宿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