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青春三部曲

在大學里,我常常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去圖書館看書,一個人去吃飯。有的時候難免覺得孤單,不禁反問自己,我的朋友呢,我還有朋友嗎?我要不要暫時放下書,和同學出去玩?然而,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話——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從此,當我覺得孤單的時候就會用句話“療傷”。從這時起,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個人叫劉同,但是真正去了解他則是在我工作以后。

一次性買下劉同的青春三部曲——《誰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向著光亮那方》,在讀他的文章過程中,首先讓我肯定的是,這不是一篇篇高能量的雞湯文。劉同沒有說現實多么美好,而是告訴我們現實偶爾也是殘酷和黑暗的,但好在黑暗之處必然有光亮。他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暖心的故事,講述了自己和朋友的經歷,講述了他23歲到33歲的人生旅程。這其中有他對自己曾經犯下錯誤的內省,有對故人的懷念,有對親人的愛。我不知道劉同會不會在若干年后成為像魯迅、契科夫那樣的人,被人們永遠記住,我也不知道若干年后他的青春三部曲還會不會有人想起。但是,我想說,就在當下,正值青春年華的你們可以打開他的書,聽聽他說的話,然后在心里好好想一想,一定會有所收獲。因為,他的文字是寫給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的,寫他們的迷茫,寫他們的勇敢,寫他們的善良……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小學,也許你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考一個好的初中;在初中,也許你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考一個好的高中;在高中,也許你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考一個好的大學。但是到了大學,你也許突然就迷茫了。畢業以后該去哪工作?要不要讀研究生?如果回到老家,可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我還年輕,要不要去北京闖一闖?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正如劉同所說,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時期,劉同也一樣,因此,他記錄下了自己二十歲之后的每一個日子,在這個過程中慢慢了解自己。

十幾年過去,當中信出版社的編輯看完他200多萬字的十年日記后,連夜通過郵件告訴他,想要從中精選15萬字,出一本讓年輕人不再迷茫害怕的書。事實上,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的確給了年輕人不少的鼓勵。有這樣一個例子,劉同在一所大學的活動現場,一個女孩當著幾千人的面說了一段話:“我高中畢業的時候,老師對我的家長說我沒有什么才華,最好的出路就是相夫教子,我父母也是這么計劃的。后來我生了一場重病,那時看了《誰的青春不迷茫》,它讓我覺得我應該多嘗試一下自己的人生,萬一實現了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迷茫的時候,尤其是在十八歲至二十八歲之間,從封閉的校園慢慢走向社會,從學生逐漸向工作群體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常常面臨選擇,然而,有的時候選擇越多,就更加不知道如何去選。躲在象牙塔里,還是在大風大浪中拼盡全力闖一闖;別人都認為我很平凡,那我是不是就要甘于這種平凡?當你夢想中的自己與別人口中的自己相互打架的時候,不妨讀一讀劉同的文字,就像這個女孩一樣。你并不缺少才華,只是你身上的閃光點沒有被發現,你需要的是一個勇敢的過來人對你的鼓勵,你可能并不需要外界給予多少物質上的支持,你需要的只是一句鼓勵的話。

“一場無悔的青春,不過是不要臉、拼了命、盡了興”。不在意結果,不在意成敗,不在意別人如何看你。只要你有理想,拼盡全力去追尋了,即使結果并不盡如人意,那也不要緊,因為你已經做到了不辜負自己。相反,如果你的命運被別人左右,當你后悔的時候,也許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也許需要莫大的勇氣去選擇。在《生活可以比藥苦,也可以比蜜甜》(選自《向著光亮那方)這篇文章中講述了彬姐的故事,彬姐在國企工作了十幾年后來突然要從穩定的崗位上辭職,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可想而知,彬媽媽甚至以斷絕母女關系為由阻止女兒的決定,但是她最后還是選擇辭掉工作,開了一家淘寶店。彬姐說:“以前在單位忙前忙后好像都是為了討好各種人,現在忙前忙后都是為了自己,好久沒有這么充實了,過去的十年好像一點壓力都沒有,過一天算一天。現在每天都很期待第二天到來,因為你不知道可能發生什么。”她后悔了,但是也愿意為后悔買單。彬姐付出了十年的大好時光,當她與十年味同嚼蠟的生活揮手告別時,我們感受到的是她勇敢。如果你現在還年輕,是否應該想一想如何追逐理想。如果你在一條自己不喜歡的路上已經走了好久,鼓起勇氣回頭才會讓自己在剩下的日子里,不那么委屈自己。

如果說《誰的青春不迷茫》是讓年輕人走出迷茫的書,那么《向著光亮那方》更多的為我們講述了如何與人相處以及生活中每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為什么最親近的人反而離得最遠》這篇文章給我印象非常深刻,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劉同常常聽爸爸說同媽媽當年非常漂亮。但是自從他出生后,媽媽就變成了家庭主婦,不打扮,也不買貴重的東西,一切從儉。現在媽媽年紀大了,劉同很想讓她打扮一下,看看她漂亮的樣子。(在這里,我更覺得劉同是因為長大了,也工作了,看見媽媽為家庭而操勞,那份孝心促使他想去為媽媽做點什么。)劉同帶著媽媽去商場買衣服,他覺得好看的衣服,剛拿出來給媽媽看,同媽媽“絕情”的說到:“不好看,不要穿。”就這樣,劉同每拿出一件,同媽媽都立刻說不好看。一家,兩家,三家,家家如此。劉同終于繃不住了:“你到底要怎樣?今天的目的就是買衣服,你看都不看,試都不試,就一口否決,早知道如此,我干嘛要浪費時間陪你上街買衣服呢?”同媽媽最后終于安下心來答應買一件衣服,但是看了一眼標簽覺得太貴,又開始說不喜歡了,然后買衣服這件事就在母子之間的爭吵中以失敗而告終。劉同與媽媽之間這樣的小摩擦還挺多的,深層原因就是兩代人的消費觀念不同,也可以理解為代溝,劉同覺得自己現在經濟已經獨立,可以為家庭分擔更多了,希望爸爸媽媽安享晚年,生活過的更好一點,常常想給他們買點東西,比如新的電飯煲、腿部按摩椅等等。但是同媽媽的觀念就是生活應該節儉,不要浪費錢。其實都沒有錯,他們的出發點都是替最親近的人著想。

在經歷了周而復始的爭論后,劉同在一次回鄉的列車上很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他決定在無法改變媽媽的溝通方式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方式,把媽媽這輛運行了幾十年的列車帶入另外一個軌道。回到家,劉同說:“我給你和爸爸定了兩個特別好的枕頭,對頸椎好,而且有薰衣草的味道,能讓你們的睡眠更好。”聽到這話,同媽媽的態度依然是“不要不要”。然而這次劉同克服了和媽媽的爭吵,他說:“其實我能接受你拒絕我,也能放棄給你們買東西的計劃。只是我在想,每次我向你提出某個建議的時候,你真的有在心里或者腦子里想過這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嗎?它的樣子、它的好處、它的顏色、它的功效、它的價格、它在哪里買的……你有想過這些嗎?還是說,你根本聽都不聽,直接拒絕了。”同媽媽一時語塞。劉同接著說:“但是你知道嗎?我在給你和爸爸買一個東西之前,我要問很多朋友,要上網查很多資料,要對比價格,還要看是不是真的適合你們,以及很多用過的人的評價,做這些事情要花費我好幾個小時的時間,最后我確定之后才會鼓起勇氣,很興奮的跟你說這個決定。但是你一秒鐘就拒絕了我。我后來想通了,其實你用不用這些,我都尊重你的意見。我生氣的原因是我覺得你非常不在意我為你做的一切。”同媽媽一聽,連忙說:“不是這樣的,我只是怕你浪費錢。”劉同繼續說:“暫且不說是不是浪費錢的問題,我只想把我的感受告訴你,如果是因為錢,我們可以直接說錢的問題,但我希望得到你和爸爸的肯定。以后不要一上來就否定我做出的努力好嗎?”同媽媽點點頭,從這以后,對于兒子的孝心都表示欣然接受。

當我們二十幾歲的時候,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在自己的家庭也會出現。你陪著爸爸媽媽上街買衣服,他們總是偷偷的看看標價,要么直接說這個不適合我,要么假裝試試,然后說顏色、款式不好,總之理由很多。常常是陪逛了一天,最后買了幾雙襪子回家了。但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沒有認真想過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而劉同卻用經歷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爭吵,如何處理這種家庭關系。為什么最親近的人反而離得更遠?其實是因為兩個人的思想不在一個頻道上,溝通不暢。面對問題時,如果我們能靜靜地想一下,也許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了。假如下次你想給爸爸媽媽買什么東西,他們不舍得花錢,你可以直接拿劉同的這篇文章給他們看,相信他們也會理解你的一片孝心,更重要的是不必再讓爭吵影響到家庭和睦。

在劉同的青春三部曲里,這樣一個個貼心的小故事很多,你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他沒講什么大道理,就是在給讀者講自己的經歷,自己處理問題的辦法,等等。所以,讀起來會讓人覺得非常貼近自己的生活。青春三部曲的讀者更多的集中在十八歲到二十八歲的年輕人,因為他們讀起來更有體會,這可能跟劉同的年齡有關,跟他寫的內容有關。現在的劉同33歲,他寫的也都是自己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事,年輕讀者讀起來感覺沒有隔代感,能夠產生共鳴。此外,讀劉同的文字會感覺非常輕松,他習慣于用幽默的語言來表達。在《從開頭看到結束》中講述了劉同與娘娘、小白的故事,娘娘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孩子,性格非常灑脫,和劉同、小白是非常好的朋友。下面是來自原文的一段對話:

“老天真的是公平,你長成這樣,卻擁有一副好嗓子。”我和小白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吐槽她的機會。

不是不喜歡她,也不是故意讓她難堪。弱小敏感者才會把吐槽當成傷害自己的暗箭,強大前行者只會把吐槽當成加速自己成長的武器。

“老天當然是公平的,你倆那么二,所以此次都拿二等獎學金,以維持世間的平衡。”

“你嘴那么毒,嫁的出去嗎?”

“這叫風趣,你們腦子那么蠢。有未來嗎?”

哈哈哈哈,每次都是我和小白大笑著離開。而每輸給她一次,就像暗地里給她加了一層抵御外力的盔甲,感覺好棒。

一個學生時代的嘻嘻哈哈以這樣的形式展現出來了,他們的青春有著時代的氣息。今天的我們讀到這些,仿佛一切都是昨天的我們。

劉同的文字里有淚水,有感動。校門口賣臭豆腐的老婆婆、小餐館里的一家三口、CD出租店里的女服務員……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出現在了他的文字里。一個個感動的瞬間展現在你的眼前,發現那些人、那些事離自己真的很近。那些我們平時忽略的細節,劉同全部寫出來了,當你慢慢讀完,發現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貫穿整本書的都是感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