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龍勝龍脊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龍勝龍脊梯田有約1萬多畝梯田成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其壯美的景色,包含了我國南方古老農耕稻作文明,此榮譽的確是:實至名歸。
龍勝梯田在哪里?
龍勝位于廣西桂林市西北部,距離桂林約80公里。龍勝各族自治縣內,梯田是當地主要耕地,縣內的梯田統稱龍勝梯田。其中景觀最美的部分稱龍脊梯田,包含三大寨子:龍脊古壯寨梯田,平安寨梯田,金坑大寨梯田。
【01】龍脊梯田壯美的秋色
今年國慶節期間,有幸登上了龍脊梯田,站在觀景臺上俯瞰,一層層黃的或帶綠的淺黃稻谷猶如波浪展開,恰似流動的黃綠曲線,氣勢壯觀,走近田埂,看到稻穗黃了,有些葉子正綠。一片片生機勃勃,豐收在望的氣象。
用手機拍出的圖片,梯田與村舍的色彩、形態美得讓人陶醉。沒有技巧,實在是龍脊梯田秋景的自然展現。
龍脊梯田秋色美,令人遐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那么,龍脊梯田的春、夏、冬季又是怎樣的景色呢?
【02】龍脊梯田的秋色是從冬天開始的
龍脊梯田在秋季奉獻出果實后,梯田的金黃色消失了,梯田一輪耕種的循環結束了。這好比我們人類,一天勞作完,該休息睡覺了。
進入休眠期的龍勝梯田,回歸樸實的大地色彩,一片寂靜,田埂波浪的線條,提醒著曾經的收割季。天冷了,老天犒賞梯田,飄下雪花,當作白色的被子,覆蓋梯田。
這就是龍勝梯田的雪景了。
休眠期的梯田,經過冬天的寒冷,土壤得到了休息,提高松散度、透氣性和透水性,為來年的豐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是讓耕田充分休息,為來年增產豐收創造條件的智慧。
進入春季,龍脊梯田蘇醒了。
如同人類每天早起后,要補充水分,補充營養,那么龍勝梯田呢?
每年 4-5月,龍脊梯田開始翻耕、施肥、灌水浸田,給梯田消毒、補充水分和營養;灌水后的梯田,如一塊塊反光的鏡面,層層疊疊于山坡上,成就了梯田春天的美景。
灌水浸田1-2周后,5月中下旬至6月初,龍脊梯田陸續開始插秧,插秧人在田里彎腰勞作,綠綠的秧苗插在水田里,稀疏整齊排列,在山巒重疊的背景中,嫩綠色與泥水一行行,如油畫般的線條,層層而上,充滿生機。
插秧完成后的梯田,在驕陽似火的7-8月,秧苗生長得蔥蔥郁郁,把龍脊梯田裝扮出層層綠波。
9月的梯田,依插秧先后不同,呈現出黃綠、或淺黃、或金黃。10月中下旬,梯田披滿金黃,秋收到了。在藍田白云的映襯下,龍脊梯田奉獻出了金黃飽滿的果實,金燦燦的秋色!
【03】龍勝梯田是誰建造的?
這要從2000年多年前說起,《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代的詩歌。其中《詩經- 小雅- 正月》有詩言:“瞻彼坂田,有菀其特” ,詩中“坂田” 就是指山坡上的田。可見,2000多年前,我國就有梯田的雛形。
四川彭山縣東漢墓中出土了陶田模型,展現漢代南方栽種水稻的形象資料,模型右上角有一長方形高臺。臺上有田埂,縱橫交錯的稻田與臺下稻田呈明顯的級差,就是東漢梯田的縮影。
南宋詩人范成大對江西宜春的梯田描寫道:“緣山腹喬松之磴甚危,嶺坂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文中出現“梯田”,“層層而上至頂”,描述的梯田與今天基本一致。
從文字記載看,我國的梯田從春秋時代開始,經過各朝代,逐步發展,至南宋,我國南方農村耕種梯田已經普及。
我們再來看龍勝縣的地勢:東、北、南三面高西部低,全縣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峰有21座,平均海拔700至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7.26%。南嶺重山萬疊,峭壁嶙峋。
龍勝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
縣內16度至46度以上的陡坡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7.2%,如此惡劣地理環境,如果不在山坡上造田,就沒有充足的耕地,無法種糧食,耕地就是剛需。
居住在龍勝的壯、瑤、苗、侗等各族人民的祖先,面對惡劣環境,沒有低頭。從元代初年開始,他們因地制宜,建造梯田,用智慧與勤勞,經過一代一代人的摸索與苦干,成就了龍勝梯田。
【04】為什么梯田修筑一層層的階梯?
你見過泥石流嗎?至少在電視新聞里見過吧,大暴雨把山坡上的泥土沖下來,沖垮了山坡,甚至沖垮了山坡下的房屋。如果直接在山坡上種糧食,遇到大暴雨,可能山坡與糧食都將被沖毀。
祖先們在山坡上造田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類似泥石流打擊,他們沒有氣餒,越挫越勇,在勞動實踐中,積累經驗,發現把山坡筑成如階梯的層層田埂,可以減緩大雨對田土的沖擊,同時可以保持雨水,滋潤土壤,保護山坡的土不被沖走,也保護了耕種的糧食。
這就是梯田要修筑成一層層階梯的原因。
【05】干旱或雨少時,高處的梯田怎么澆灌?
梯田上的水稻,從土壤到耕種至稻谷的成長,一路需要水的滋養。龍勝梯田的澆灌主要靠雨水,因為龍勝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但是,遇到干旱或少雨的年份,高處的梯田怎么澆灌?
從山坡附近的河里用扁擔挑水,送到高坡上澆灌梯田嗎?這是最笨的辦法,也許修筑梯田的古人,最初有過這種做法,但是,先輩們在耕種梯田時,積累經驗,創新更方便的灌溉方法。
修筑梯田,要選擇草木茂盛的山,這樣的山地土壤營養豐富,水分充足,可以提供植物生長需要的水。這水來來自天上的雨水,修筑梯田時,在山頂挖蓄水池,或在山泉泉眼旁挖蓄水池,雨量充足時,蓄水池儲存雨水,干旱時,再用蓄水池的水灌溉梯田。
梯田的灌溉,有天然下雨,挖蓄水池,還有挖水渠建水庫。利用四通八達的水渠,將水庫和蓄水池的水,引入梯田灌溉,為梯田提供穩定的水源。
但是,除了雨水天然的灌溉,蓄水池、水渠都需要人力、尤其是水庫的建設成本最高的,僅僅靠農戶個人家庭是無法完成的。
【06】龍脊梯田,種田就是種風景
梯田的優勢是可以蓄水、減少水土流失、增加產量,缺點是成本高。每年因天氣造成土壤的風蝕、侵蝕,導致梯田的毀損,都需要修復。
龍脊梯田是依山型而造,垂直高差比較大,維護難度比較大。為保障梯田,平安村每年從收割之后到第二年的3月份,大力進行梯田維護;平均每年都要投入約5000萬元的梯田修復費用。
為了傳承龍脊梯田的農耕文明,龍勝開創了“企業+梯田+農戶”的模式,來保護龍脊梯田。
平安村與龍脊旅游公司簽訂的《旅游合作協議》和《龍脊梯田耕種協議書》,以平安景區門票收入的7%提取景區梯田維護費分紅給平安村民,并給予梯田維護補助就達1000元/畝、灌溉量化補助1000元/畝,稻谷推遲收割補助800元/畝,收割出的稻谷歸農戶本人所有。
同時,平安村內的“七星伴月”、“九龍五虎”等梯田是龍脊梯田的核心景點,靠著旅游的不斷開發,村民搞起了農家樂旅館,賣起了農家特色菜,成為龍脊梯田旅游的一部分。
龍脊梯田的旅游開發,真真切切地幫助了當地村民,口袋鼓起來的村民,隨著日子越過越紅火,更加投入地耕種梯田,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種田就是種風景,好風景就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