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二十四歲,只身一人來到上海讀研究生。
本科時期的我,自以為是一個酷愛獨來獨往、極其不喜歡集體生活的人。填報研究生導師的時候毅然選擇“遠離普羅群眾”的上海某醫院的F教授。
來上海之前的幾天,我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我馬上就可以離開幾個“討厭”的室友了。緊張的是到上海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打理,是一種對與陌生人交流的局促不安。
我打開電腦,望著空空的電腦桌面發呆。旁邊的室友正抓緊上臨床前最后的幾天寫一些文章賺零花錢。因為無所事事,我也會偶爾瞟一下他們。看著他們努力的樣子,我忽然有一種負罪感。已經降臨在這個世界二十多年了,大學也已經讀了五年,卻還在花家里面的錢,自己甚至沒有想過要做兼職賺一些零用錢。不過這種負罪感總是會被無聊沖散。像往常一樣,我打開瀏覽器,條件反射似的輸入直播平臺的網址,輕車熟路地點開關注的直播間消磨人生。
日月如梭,終于到了背起行囊去上海的日子了。將要離開的我,心中不免有些小興奮。臨走前一天晚上我睡不著覺,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好日子到頭了”以調侃。第二天一早,我們一行三人,分別乘上了去往不同城市的火車。
不久便到了上海,我隨意找了一間酒店放妥了行李,戰戰兢兢地給上海這邊接洽的老師打電話過去,約了見面,分了宿舍,又在她的幫助下聯系了導師見面。導師又安排我與另外的導師見面。和本校不同,這邊對我們并不要求臨床實習,而是把我安置在實驗室,跟著導師及師兄師姐做課題。因為所學專業的特殊性,我的研究生階段只有兩年不到的時間,也就導致了我基本不會被安排獨立的課題做。這也就導致了我每天都無所事事,坐在椅子上玩手機、看小說,像個小孩子一樣,一會這動動、一會那看看。
每天五點多“下班”后,我都慢慢走回寢室,之后坐在椅子上發呆。沒有什么新知識去學,也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就這樣,每天都在重復,兩點一線。
但是作為一個正常人,我并不是很喜歡如此的清閑,尤其在上海這樣的都市,每每看到地鐵上一張張疲憊的臉,我都倍感愧疚,想趕快賺錢養活自己,但是自己又慫的要命,除了發呆不敢再干別的什么。
就這樣日復一日,已經過了三周,我依然是個“萌新”。
當然,我偶爾也會自己找一些文獻去看,也會跟著師兄后面看看他們在做什么。但是這樣的生活真的讓我感到無力、迷茫。臨床實習的時候,我還想如果以后可以坐在實驗室發呆那該多爽。可是當我現在真的坐在實驗室發呆,我的心里又開始慌了,甚至對前途產生了些許擔憂。相對于在臨床工作的同學,我并不能接觸到臨床的東西,而且因為長期不上臨床,之前學到的知識也逐漸在淡忘。而在實驗室也因為沒有目標,不知道該干什么,說是碌碌無為的話又沒有忙碌起來,整天可以說是在混日子。
很多忙的要命的人渴望清閑——至少嘴上會說希望休假,可是人一旦真的閑下來,又會懷念忙碌的日子。甚至從前不喜歡社交的我,現在也開始希望有可以一起吃飯一起上下班一起看電影的朋友或在,開始希望有可以一起說說話的同學在。從前身邊的同學多,并沒有覺得孤獨有多么可怕,現在一個人在這邊感受孤獨了,才知道人果然還是適合群體生活。
就寫到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