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一次回家路上,我的腦海中冒出個問題:這個荒謬的項目有沒什么正面意義呢?
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前夜,公司有了個莫名其妙的想法——搞個一家獨大的手機WAP門戶網站,要求所有政府部門、一切行業企業、大小本地社群都接入這個萬能門戶,所有手機用戶都通過這個單薄得可怕的網頁來獲取信息。然后,毫不意外地失敗了。
各地市的產品經理們大都剛畢業不久,被卷入這個龐大的項目后,面對“國王新衣”似的指標難題,一個個都愣住了,又不得不被反綁雙手沖鋒陷陣。在這場漫長的拉鋸戰中,他們自學了各種運營“黑魔法”——渠道酬金、按鍵精靈、指標通報、修改接口、偽實現,無窮無盡的文書戰爭。硝煙漸漸散去的時候,兩三年的光陰已經耗盡。
回想起來,這個項目里有許多好玩的故事。
比如,用戶數的統計口徑,不包括智能手機用戶…… 只有功能機用戶才能捕捉到手機號碼,運營商只認手機號碼,不認IP地址。對,和當初飛信的思路一模一樣。那年飛信還有一定的市場生命力,而諾基亞已經被蘋果和三星雙雙超越了。最愛手機上網的人恰恰是智能機用戶。
再比如,這個網站(APP還未風行)的網址之長堪稱打字練習,叫做“wap.wirelessfj.com.cn”。想想看,耗費巨資在省會城市火車站對面的巨大廣告牌上砸硬廣,勾畫美好的產品藍圖,號召大叔大媽們記住wap.wirelessfj.com.cn這21位夾雜英文和縮寫的網址,指望他們能在某一天學霸附體,操起手機逐個字母輸入瀏覽器(必須是手機自帶瀏覽器而不是UC),完全沒有拼錯,喜得100分,那是多么有趣的場景。
這樣的故事遍地都是,在文書戰爭中被材料折磨得死去活來之余,給生活平添了許多樂趣。各地彼此陌生的項目經理們一起到省公司開會時,得閑聊聊各自的苦悶生活,講講笑話,就能迅速建立起病友加戰友的鋼鐵般的革命情誼。
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公司最牛B的地方,就是能把這么個爛項目長期玩下去。放在互聯網小公司早就該倒閉了,可對中國移動來說,付出的成本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這么說,這個項目還是有正面意義的。至少在智能手機尚未普及、微信還沒問世、“互聯網思維”還無人問津的蠻荒時期,提前儲備了一批有實操經驗的員工。刷榜、引流、做指標,當代移動互聯網企業在干的事情,當時都有了明顯的雛形。
硅谷的增長黑客們在博客里大談如何科學地測算單用戶成本時,我們也在同步測算單用戶成本。APP燒錢補貼大戰打響之前,各個地市手頭也常有幾十萬預算可以做營銷練手。無數創業公司陷入平臺型產品的起步困境之前,我們已經親身體會了一顆蠟燭兩頭燒的酸爽感受。甚至,大公司為什么行動緩慢,也像被解剖開的尸體般,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不過,所有人都沒把這個項目當作應該深入思考的課題。刷用戶在后來變成了很大的產業,沒有人繼續探究下去,沒成為真正的創收點。本地生活板塊領域,出現了O2O類的短期熱潮,之前并不是沒有機會介入。有用的信源,比如公交實時位置信息,沒有用真正的互聯網模式整合起來。換句話說,當時并沒有真正領悟互聯網的運行模式。
有很多事情,缺的就是臨門一腳?,F在常常琢磨,這么好的實戰演練機會,為什么當時自己腦袋里缺根弦。
只能說自己太年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項目的時候,每個人看到的都是最表層的意義,要完成指標,要應付材料。工作堆積如山,很難抬頭喘口氣去放眼未來。更何況,當時的移動互聯網對所有人都是神秘的。 有誰能比硅谷還早提出lean startup的新產品孵化模式,有誰能料到粉絲經濟可以大行其道,有誰能猜到雷軍肚子里深藏的廉價智能手機計劃,以及一個叫做微信的不知名產品的蓬勃生命力呢?
說到底,還是格局不夠高,看得不夠遠。
多年以后,回顧那個奇葩項目的時候,笑點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反復咀嚼的往事。當初覺得自己一定能從這次漫長的經歷中學到很多東西,只是看不清楚到底是哪些東西。這些年下來,經歷更多別的項目時,常會有屬于自己的“會心一刻”——啊,就是當時的那件事嘛。很多當時看不懂的事情,現在越來越看得懂了。有時會為錯過了某個積累實戰經驗的時機而惋惜,有時又會慶幸自己在某個場景中弄臟過手,不是純粹讀書的理論派。
這個項目像一艘大船,在構想之初已是漏洞百出,還沒下水就快要垮了。心態能放松的話,其實每個重大漏洞都值得一再回味。它犯了所有能犯的錯誤,帶你瀏覽了各種失敗的死法。如果能看到深層次意義,就可以在下個項目中好好規劃,知道自己一定要爭取什么,可以放棄什么,也知道哪些大坑是可以繞過的。巧的是兩年后我們無意中啟動了一個新項目,部分實現了那個失敗項目變味前的初衷——wifi覆蓋。這次,產品的設計權牢牢把握在我們產品經理手上。
讀研時,大導師的講座內容如今基本記不得了,但有句話倒是印象深刻,他說學術研究不要只專注于成功的試驗,失敗的結果也可以寫論文,失敗也是一種有價值的學術進展。
當時覺得這有點雞湯文的味道,現在想想,還真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