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就是個行動力不足的人,看到書名不由得點開趙昱鯤老師的《無行動,不幸福》,讀完后感想頗多。
一句話總結:你我的心理,不是一個名詞,而是充滿行動力的動詞!
? 第一章 認識真實的自己。
圍繞自我在生物基因,性格基因和文化基因的進化過程,以及圍繞「自我決定理論」的三大人類基本心理需求出發,結合實際案例和豐富理論講解了自主感,能力感,關愛感的滿足對于我們形成穩定的高自尊狀態的益處(自尊這個概念是自我進化過程中,三大心理需求狀況的綜合反映,整體上把握自我的發展水平)。
同時最為觸動的是通過積極心理學以及三大需求的知識講解過程,比如自主感部分提到的「象與騎象人」書籍里關于情感和理智的內容觀點,比如關愛感部分提到的「依戀關系」中對于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的講解,比如能力感部分提到的「成長型思維」以及固定型思維的定義,讓我更好的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都讓我很好的理解自我的進化和概念。
進而也借助每節文章后的「今日行動」建議去實踐,在行動中提升對于自我實現和效能感的提升。總而言之,借助這個章節的學習對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說,在依戀關系中你是安全型、焦慮型還是回避型,你的內心是傾向于自主、無主還是他主,是成長型思維還是固定型思維,等等。這是我覺得書中很精彩且適用于大部分朋友的內容,值得細讀和保持積極行動。
?? 第二章 建立你的關系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類最重要的價值觀和動力之一,就是和別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談論關系時,其實就是在談論關系中的自我。所以第二個章節就是圍繞著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其他社會關系的復雜人際關系開展的。
首先講到人際關系的模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模型可以分成四種:他主連接型,他主孤立型,自主孤立型,自主連接型,也理解到了在關系中變得更自主的要點有兩個:
第一,覺察自己真實的人際需求之后,不去否認和壓抑。第二,建構自主關系的時候,有重點、有選擇。比如,我并不強求要和每個遇到的同事同學都交朋友,有些人比較難以接近,不必勉強自己。
其次講到原生家庭,幾乎每個人在和父母的互動中,都會帶有沖突和遺憾。如何客觀看待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也是我們給自己一次新的成長機會。客觀地看待原生家庭,書中提到幾個建議,包括我們要收起我們對父母理想化的期待;接納小時候的傷害是躲不掉的,尤其是我們能力還沒發展好之前,我們會十分依賴重要撫養者,自然也就無法躲開來自重要撫養者的傷害,這是人類的共性;但最關鍵的是盡管我們必然會受到一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但這些傷害是有限的,更是可以彌補的。在這里最值得學習和練習的是「課題分離」:在生活中,你有你的課題,我有我的課題,大家彼此做好自己的課題,也不要去干涉別人的課題,這樣就能免去無數的人際煩惱。
然后講到親密關系,我們大多數人都抱著一種既理想化又防備的心態,既期待體驗到忘我的情感,又害怕不知道會不會失去自我,那么就需要去了解「權力爭奪」的核心概念,只有這樣才能經營關系達到You complete me.(你補充了我,你讓我感到完整)的狀態。比如進入親密關系后,我們曾經在原生家庭中發展出來的依戀模式會在親密關系中重現。伴侶成為我們新的依戀對象,你在潛意識中,會把曾經沒有滿足的關愛需求,按照你的期望投射到對方身上。而好的親密關系,是兩個人可以發展出一套拋棄預設標準的靈活協商機制(發現彼此的心理理論,設置底線,保持體驗分享等)以及建立積極回應型的溝通方式,這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練習的地方。
最后講到職場關系,趙老師有個很直接的建議:我們只需要注重提高每一個當下的互動質量,做好每一次短暫、簡單的互動,比如,一個電話、一封郵件、一次會議討論。這樣做的效果,比你花更多額外的時間去維持一張龐大但是低質量的關系網,更加有效。其中最關鍵的關鍵詞就是「尊重、信任和支持性互動」。
?? 第三章 掌握科學的行動方法
這個章節里談到價值觀和個人能力性格當中的優勢,因為這兩樣東西是促使一個人做出具體行動、做出人生選擇的核心推動力,也是對我們很受用的地方,這里有幾個很關鍵的概念,比如「施瓦茨的價值觀體系」「24種品格優勢」「周哈里窗矩陣」。
在這個基礎上,也提到運用smart模型去制定更好的目標(意義目標,成果目標,行動目標),定好目標之后,每個人都要面臨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目標和計劃的實現需要意志力,所以也探討里意志力不夠怎么辦?了解到了意志力不只是一種抽象的精神概念,它就像肌肉一樣,需要能量支撐,它會耗損,但也能鍛煉、可節省、可儲存。對我最有用的建議是想要既減少意志力的損耗,又能完成重要的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那件事變成你的習慣。
后續還提到了生活中最高頻提到的就是「刻意練習」的概念,其中的四個行動步驟提煉的很好;以及習得性樂觀中的「認知abc模型」,更好的通過改變信念去看待發生的事情;以及積極情緒中芭芭拉研究里提到的日常生活中的「10種積極情緒」和應對消極情緒的建議;以及如何應對過多的壓力的正確認知:壓力之所以會產生,本質上是你覺得這件事對你提出的要求已經超過了你能夠應對的范圍。最后也講述了運動對于積極狀態的養成,包括堅持運動下去的機制,比如說,人類大腦里有四種最重要的正面神經遞質,分別是讓你快樂的多巴胺、讓你感覺到愛和溫情的催產素、止痛的內啡肽、寧靜的血清素,而運動就能大量產生多巴胺、內啡肽、血清素。
?? 第四章 自我實現
講到自我實現,就離不開「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概念,馬斯洛為自我實現的人描述了19個特點,而趙老師把它們總結為親社會、巔峰體驗和高層次認知這三大類。
圍繞「親社會」,趙老師介紹兩個符合這類特征的品質:感恩和助人以及幽默。而我們每個人也能嘗試培養這些品質,通過實踐創造更多自我實現的體驗。
圍繞「巔峰體驗」,趙老師提到巔峰體驗來自我們對大自然和藝術的審美活動,來自充滿熱情、沖動和靈感的創造,來自任何專注忘我,產生心流的活動。
圍繞「高層次認知」,我個人最受用的是關于人生意義的概念,解決了網上一直有個很流行的靈魂三連問: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去哪兒?也給了我們思路的啟發,那就是你怎么解釋已經度過的人生,如何衡量現在的價值,以及你未來將要邁向何方。也道明了無法理解過去,無法享受當下,無法邁向未來,歸根到底,都是缺失連接感所造成的問題。所以如塞利格曼所說:人生意義意味著,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和一個超越自身的東西產生連接,設定目標去服務于它,并用恰當的方式實現這些目標,主動的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連接,才是我們尋找人生意義的關鍵。
??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擁有匱乏和成長型心理,匱乏型心理旨在幫助我們逃避痛苦,在它的幫助下,我們能達到的最佳狀態是解除危險、如釋重負;而成長型心理旨在追求滿足,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正面情緒。希望我們都能如趙老師所言,作為一個21世紀的成年人,我們應該朝成長型心理的方向進化,擺脫心理內卷的困境,實現心理升級。這本書的知識獲取以及行動養成,也許就是一個最好的開始,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