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
2020-4-15
【原文】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閱讀點滴】
卿當正壯年,奈何擬白頭?
孔子三十而立,三十之前,正是打拼的黃金時節,才氣漸佳,風頭漸盛,浪漫與夢想相伴,現實與憧憬并驅。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此時,正處于“太剛易折”的階段,如果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容易滋生消極心態,伴隨而來的就是多愁善感。初唐的劉希夷,就在這個年齡段跨入了多愁善感之中,其《代悲白頭吟》就是這種心態的寫照。
劉希夷(約651年-約680年),唐朝詩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詩。詩歌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以春天的桃花、李花引出洛陽女兒,花映襯女、女烘托花,都是文人常用筆法。詩人卻是利用大眾惜花的心理,生化出悲愁心態。“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貌似明天與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先來。都說悲秋,詩人春天也悲啊。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古人的提籠采桑攀折枝之地,今人仍然感受著落花拂面;上半段結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比喻精當,語言精辟,令人警省。”(《唐詩鑒賞辭典》)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無奈,直擊心靈,真是千古名句。
下半部分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過度。白頭翁往日也是一個“紅顏美少年”,曾經與王孫公子山林之中、芳樹之下,清歌妙舞的嬉戲。前后對比,曾經的美少年,就是現在你們這些“紅顏子”們,終究會頭上飛雪。東漢光祿卿馬防錦繡裝飾池臺,東漢貴族梁冀的神仙樓閣,還在哪兒呢?詩歌以“但看古來歌舞池,唯有黃昏鳥雀悲”結束,有點警世、刺時的意味,功名利祿,錦繡池臺,神仙畫閣,歌舞之地,都已滄海桑田。黃昏之時,鳥兒悲鳴,卻是現實的寫照。
此年,劉希夷還不到29歲,為什么寫出如此傷感的詩歌,不得而知,沒有見到他的生平,按道理他24歲進士,應該還是一帆風順,及第的“春風得意馬蹄疾”,才短短幾年,就這么的消極,讓人始料不及,不知道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件,讓詩人如此傷悲,真是世事難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