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對話錄書籍。“語言和思想是相向而行的”…以賽亞伯林。本書提供的是給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思考工具,是知識介入社會的一種手段。當然,對話錄涉及話題較多,也顯得有些亂。
作者項飆是估計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描繪出一道圖景decribe a pictute tell a story, 然后去研究社會的問題。例如他之所以可以在本科就發出浙江村的研究,也許和他外公,溫州中學,對樂清的考察,自己對北大社會學系一萬字的課程建議有關。因此,我們不應該害怕,“把自己作為方法,來研究這個社會”。
今天遇到歐老師,他說一流的政治家是會講故事的人。美國精英其實也一直給老百姓講一個我們很獨一無二,我們很民主的故事。《人類簡史》的作者就說宗教國家民族,你們都是在講故事。人類是多么的喜歡聽故事。我準備讓孩子參加辯論社和戲劇社了。
把自己作為方法的這一個做學問角度,如何去理解?是不是從個人的小世界去看大世界?而不是一上來就為天地立命,為往圣絕學等等。那么如果自己的經驗非常普通,那又怎么辦?Vincent從自己出發,談到80年代在深圳長大,上海的令人懷念的本科生活,基金投資搬磚生涯,回到深圳創業接地氣,等等。是否可以從自己出發,做一些人類學的研究。
他認為自己是有鄉紳氣質的社會研究者。鄉紳的含義,包括不講空洞高深的理論,接地氣,包括自恰的小世界。邊緣和中心的關系,包括倫理的判斷。包括對地方一些溫馨美好文化的繼承、保留。
作者講究實證精神,不喜歡假大空。這精神源于賣打火機的溫州,以及牛津的實證主義。
得到App摘錄:
“賈行家老師在解讀中,就談到他對「把自己作為方法」的理解。他說,如果把這種態度遷移到讀書,稱之為素讀,不是迅速的速,是樸素的素。就是拿到一本書,不帶自己的觀點,拋開預設的東西,先讀了再說。讀完再回頭思考,用自己積累的東西去分析對比。有一些學者對項飆的觀點有異議和批評,用了很多傾向性的詞兒,但是他覺得站隊不重要。還是那句話,重要的不是他對不對,而是他的有些看法,你沒想過,你有沒有啟發。腦袋長在自己的肩膀上,別人看問題和你不一樣,你為什么就要大動肝火呢?
項飆在書里也發問:遇到問題,是先憤怒還是先好奇?是盡量溫和地把事情描述清楚,還是直接去判斷?這就是一種能不能「把自己作為方法」的體現。用項飆的話來說:「真正的英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所謂鄉紳,是因為他喜歡從自己個人體驗出發,去研究人類學、社會學。他坦言自己閱讀量達不到所在牛津大學平均的博士生水平,因此也形成他的優勢和個人風格。他的研究方法不會輕易被套入已有的社會學各流派的語境。因此他自成一格。“讀書少,有時候也是一個優勢”。記得在LSE學習金融,就有一種言必稱CAPM的趨勢。
邊緣和中心的關系:中國老百姓所追求的好生活,都很同質化。大家都往一輛列車在拼命擠。中國人有很強的中心情結,覺得邊緣的生活不值得過,造成極大的焦慮。然而在中心的人,生活是否幸福有意義?還是說,上了中國文化中過于宏大敘事的當?都要必須把生活過成一個皇帝,必須修身齊家平天下。都是人類這一靈長類動物欲望無止境的結果。如果是一位鄉紳,就可以把小日子過的有滋味。做一個有趣的人。
邊緣的人要進入中心的欲望特別強,這會造成各種扭曲。這也許是讀書群的意義,希望大家在30-40的階段不斷發掘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卷入邊緣到中心的洪流。中心太強,其實很危險。如何把邊緣的生活變得有趣,很大程度是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的問題。
當代知識分子,反思性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潮汕人也不要線性的往前沖。如果我在北大湖滑雪滑了四天犁式,我應當考慮換一種方法。讀書會的每個成員應當具備反思性,為什么這樣,為什么那樣?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總體而言,本書對若干社會問題提供了分析,是一本不錯的素讀材料。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