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常規管理:指幼兒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安排順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個環節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是教師為了管理好一個班級而制定的需要幼兒遵守的一些規則。
一、幼兒園常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自由式常規管理
教師強調讓幼兒自由發展,認為常規教育是對幼兒立體的限制,所以教師較多的考慮如何讓幼兒“活”起來。注重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由活動卻忽略了幼兒行為習慣的要求,自長了幼兒的自由散漫的習性。
2.管制型常規教育
教師將“常規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兒”同等看待。常規教育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控制,以督促,提醒和要求為主,對違反的幼兒進行懲罰,不利于幼兒的個性發展,使幼兒成為了“木頭人”,甚至使幼兒從心理上抵觸教師,不喜歡幼兒園。
3.教條型常規教育
把教育“教條化”,死板的看待問題,堅持已有規定,這種方法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4.說教型常規教育
采用說教對幼兒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導,多以限制常規,沒有引導幼兒理解被禁止的原因,忽視了幼兒通過體驗學的常規的特點。
在常規管理中不能一味依靠權威,借助批評和處罰達到管理目的,要讓幼兒體會到常規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和益處,這樣幼兒才能是常規為自身需要,從而真正自律。
二、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內容和意義
生活:來園、盟送,飲水、入同進暖,起成、離園等
學習:幼兒順利、有效地完成啟蒙階段學習任務要求,包括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話,回答問題先舉手。
活動:涉及到室內,室外活動場地,活動的玩具擺件等
1.班級常規是幼兒教育的需要。
“常規教育”是為了實現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目標,保障幼兒一起生活環節順利進行的基礎前提
2.班級室規是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的特點指身心發展特點,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
小班:生活習慣的養成。
中班:行為習慣的養成。
大班: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抓好班級常規的具體要求
對班級幼兒能有全面的了解
常規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
常規教育要抓重點,反復的抓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兒良好的常規也要從幼兒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即從細小處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
反復的練習,不斷地改變形式。
四、幼兒園常規管理的具體措施
1.和孩子共同討論,制定活動規則。
2.用音樂讓幼兒規范幼兒的活動。
3.利用餐前小故事促進幼兒進餐常規。
4.重視家長工作,使良好的常規在家庭中能得以強化。
5.設計“小小監督員”,促進良好班級常規的形成。
6.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
7.將評比小紅花落實,具體化,提高幼兒的自覺意識。
8.運用榜樣示范的方法。
9.用兒歌,歌曲滲進行透教育。
10.用環境隱含常規要求。
11.常規建立的堅持性。
12.幼兒學習商討班級常規,自主遵守,逐漸形成自主管理模式。
五、教師在班級常規管理中要保持一貫性
1.密切合作
班級常規工作的建立,使教師之間的配合工作兩小時配合密切和諧,直接關系到班級常規管理的成功與否,教師相互提醒相互幫助相互補位是常規建立成功的關鍵。
2.嚴格要求
一是指對教師的嚴格要求,二是指對幼兒的嚴格要求。首先,良好的班風是促進班級良好常規行程的重要因素,一個班級班主任組織配班教師共同學習園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并要求每個人嚴格遵守。
3.保持一貫性
只有做到規則的一貫性,幼兒才便于照章行事規則才便于成為行為的準繩,這就是要求我們班級老師在常規制度的管理中要保持一貫性,一旦制定出規則,我們每個老師必須按照同樣的標準去引導幼兒。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種方法適合一個孩子
管理既是陪伴,又是一種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