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常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㈠、自由行常規教育
教師強調讓幼兒自由地發展,認為常規教育是對幼兒主體性的限制。
㈡、管制型常規教育
教師將“常規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兒”等同看待,常規教育教育成了對幼兒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
㈢、教條型常規教育
教師把教育的規則“教條化”,認為教育是不可改變的,他們在實踐中死板的看待問題,堅持已有的規定。
㈣、說教型常規教育
教師通常采用說教的方式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導,并且這類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規居多。
常規管理中,教師不能一味地依靠權威,借助批評和懲罰來達到管理的目的,不能總以“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來規范幼兒,而要使幼兒體會到常規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和益處,這樣幼兒才能將常規視為自身的需要,從而真正的由他律轉為自律。
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內容和意義
一般將幼兒園常規劃分為:
生活常規:來園、盥洗、飲水、入廁、進餐、午睡、起床、離園等環節的常規
學習常規:保證幼兒順利,有效完成啟蒙階段知識學習任務的要求,過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話,回答問題先舉手等
活動常規:涉及到室內,室外活動的場地活動的玩具教材等
1、班級常規管理是幼兒教育的需要
“常規教育”是為了實現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目標,讓幼兒活潑又有序,幼兒常規的穩定,才能保證幼兒的健康,活潑的成長,常規看似無形,但它是保障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幼兒班級常規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2、班級常規管理是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的特點是指身心發展的特點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
小班:生活習慣的養成
中班:行為習慣的養成
大班:學習習慣的養成
抓好班級常規的具體要素
㈠、對班級幼兒能有全面的了解
㈡、常規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
㈢、常規教育要抓重點,反復抓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兒良好的常規,也要從幼兒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即從細小處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
幼兒園常規管理的具體措施
1、和孩子共同討論,制定活動規則
2、用音樂讓幼兒規范幼兒的活動
3、利用餐前小故事促進幼兒進餐常規
4、將評比小紅花落實,具體化提高幼兒的自覺意識
5、重視家長工作,使良好的常規在家庭中能得以強化
6、設立“小小監督員”,促進良好班級常規的形成
7、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
8、用環境隱含常規要求
9、運用榜樣示范的方式
10、用兒歌,歌曲進行滲透教育
11、常規建立的堅持性
12、幼兒學習商討班級常規,自覺遵守,逐漸形成自主管理模式
教師在班級常規管理中要保持一貫性
㈠、密切合作
班級常規工作的建立是教師之間的配合工作,兩教師配合密切和諧,直接關系到班級常規管理的成功與否,教師相互提醒,相互幫助,相互補位是常規建立成功的關鍵
㈡、嚴格要求
一是指對教師嚴格要求,二是指對幼兒嚴格要求,首先良好的班風是促進班級良好常規形成的重要因素。一個班級,班主任應組織配班教師共同學習園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并要求每人嚴格遵守
㈢、保持一貫性
只有做到規則的一貫性,幼兒才便于照章行事,規則才便于成為行為的準繩,這就是要求我們的班級老師在常規的管理中,要保持一慣性,一旦制定出規則,我們每個老師都必須按照幼兒同樣的標準去引導幼兒
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種方法適合一個孩子,管理既是陪伴,又是一種不間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