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來老師推薦了冥想(坐享)來提升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我理解是通過冥想提升自己專注力,早上嘗試了15分鐘,要做到專注于呼吸,不是一般的難。
我自己做了記錄,15分鐘內,分心了10次,每次分心時間在10-20秒左右,差不多一分鐘內我就會分心,而且脊柱隨著分心也會跟著松懈而不直,重新回到呼吸上,基本是通過加重呼吸來實現的。在分心后,呼吸基本就比較弱了,或者弱到自己基本感覺不到,只有意識到分心才能讓自己再回到呼吸上。最后時間里還在想15分鐘什么時候結束。
我以前也練習過打坐冥想,有段時間里,午休我就是在地上鋪了瑜伽墊打坐半小時,那時感覺比睡半小時更有精神。但時過境遷,現在連15分鐘集中于呼吸都難以做到。這也讓我想到平時看書也經常會去看微信,即便看微信文章,也經常沒看完一篇就又翻到其他地方去了。要專注地做完一件事情,現在對我來說真是需要去刻意練習了。
苓馨老師在早安節目里也提到了活在當下,專注于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吃飯時不想著工作,工作時不考慮吃飯,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吃飯就安心吃飯,工作就專心工作的事情,真心做到卻不簡單。
為啥會分心?
1.貪
總覺得只是當下的這一點還不夠,還想要更多。互聯網讓資訊變得多樣化,帶給我們一種錯覺,好像我看了這些資訊,我也跟著百變了。但我們也知道,讀過僅僅是讀過,距離成為我們的能力還有"刻意練習"這個花時間花精力的行為,包括我們收集很多的資訊,下載很多的電子書,卻沒時間看。我們以為我們擁有這些內容,內容就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這些內容只是我們的外掛,要內化,還需要專注的學習和練習。
2.躁
貪就會帶來躁,因為當下的事情還沒有收獲,或者收獲是膚淺的,就會焦慮,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看到別人收獲很大進步很快,而自己還是裹步不前時,更會加深焦慮和焦躁。而焦躁的情況下,更無法安心于當下,更想要去嘗試其他的方式,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那如何破解這種惡性循環,刻意練習,練習這種活在當下的能力?
首先可以看到貪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們是想要學到更多,是想讓自己獲得成長的,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只是我們的方法需要改變。具體的方法可以嘗試以下2種:
1.是通過冥想\打坐\坐享這類專業練習,每天15分鐘,記錄自己的過程,發現問題。讓自己更專注于呼吸,練習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感覺和情緒上。冥想的好處到處都可以看到,去練就可以。
2.是在生活中練習,在日常生活的吃飯,休息,工作,學習中刻意練習,培養自己的覺察能力,讓自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意識到自己離開了當下時,讓自己回到當下的事情中就可以。同樣,有覺察日記可以輔助我們來記錄,并讓自己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