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性的影片,總是會圍繞這么幾個主題,壓抑,低沉,找尋自我。
早在一年之前偶然之間看到了《INTO THE WILD》(《荒野生存》)這部電影。坐在小馬扎上看完了他不羈放縱愛自由的一生。
那是一個非常燥熱的夏天,在考研租的那個不到十平米的出租屋,朋友回家就我自己一個人在,天氣很熱沒有空調,看完后卻感覺冷汗直流,后背涼嗖嗖的。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境優渥的帥哥,私立名校畢業的全A優等生,本可以去哈佛法學院繼續深造,或是去找工作,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但他沒有。他厭惡人類文明給他套上的一切外皮,厭惡所有讓他不自由的標簽,他什么都不想要。
所以他丟掉了只能在人造文明地區爬行的工業產物——汽車,扔掉了自己千辛萬苦才得到的名牌大學畢業證明,甚至把自己所有24000美元存款捐給社會福利機構,燒掉現代文明社會最有權威性,每個人都心心念念的鈔票,一共500美元,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他只想要自由,他想要去阿拉斯加。他想要逃離這個病態的社會。年幼時父母破碎的愛情給他了不能言喻的傷害。
他不明白,為什么表面之上和和氣氣斯文儒雅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卻總是那么狹隘,憤怒,彼此惡言相向。
他只想要逃脫,逃脫這個社會,逃脫條條框框的工作,日復一日刻板又呆滯,厭惡西裝革履的自己,他只想要自由。
在影片中間的地方,他做了一個選擇,回到社會之中,不再流浪。
他在火車站找到了免費的住所,準備第二天就要回到父母的身邊。可偶然之間,透過玻璃看到了CBD中西裝革履的人們帶著職業性的微笑交談著,恍惚之間就像看到了自己。
那個他一直想要去逃離的虛偽的人。
他又一次選擇了逃離。拿上行李留下鑰匙毅然決然的再一次走向荒野。找尋自由。
在加利福尼亞的海浪里,他又一次堅定了他所追尋的自我存在的真正涵義,他需要在此生衡量自己一次,哪怕一次,就足夠了。當然,海邊的浪還不夠具有危險性,他選擇了漂流。在科羅拉多大峽谷漂游。
在那個利欲熏心的皮劃艇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告知他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得等上12年才能申請上一個漂流的資格,要么就交2000美元.好不容易擺脫了文明社會不過想去激流里劃一趟船,居然也有如此荒唐的交易。
去他的交易,去他的規則,去他的頭盔,他居然在沒有頭盔沒有任何漂流經驗的情況下漂了很久.確實,要有不怕死的精神,才能在蠻荒自然中幸存,我想他是在一次次培養,不,是重拾一種適應自然的能力,那個文明人類早已退化的能力.于是他便乘著那小獨木舟一直漂游南下,甚至穿過morelos大壩的泄洪溝進入墨西哥 。
然后在墨西哥,當他發現自己從美國到墨西哥,依然沒有逃脫人類的文明社會。他找到了自己的愿望——去阿拉斯加,到荒野中去。
在旅途之中,他遇到了這么多很好的人,有友情,有愛情,還有親情。他有過動心,有過選擇的機會。
事實上,雖然他對人類社會沒有留戀,但他并不憎恨人類,反而總是與人為善,用最大的善意鼓舞,對待自己碰到的每一個人。
比如他會把自己的理想和過來向他搭訕的16歲姑娘分享,他會告訴那個姑娘有關書里的知識,一起散步一起約會。
后來這個漂亮姑娘私下里找他,主動要和她睡覺。
他拒絕了,他要去阿拉斯加。
比如他會鼓勵已經覺得自己老了的老人相信自己,鼓勵他多出去看看,帶他爬山,告訴他,人必須要靠體驗新事物保持活力。
最后這個80歲的老爺爺徹底喜歡上這個小伙子,想收養他做孫子。
他不愿意,他要去阿拉斯加。
幾乎所有人都喜歡他,都希望他能留下來,都給了他也喜歡也需要的溫暖。
但他還是謝絕了所有人的好意,義無反顧的只身去往了阿拉斯加。
因為那是他骨子里最渴望的東西:
自由和冒險。
事實上他剛到阿拉斯加的時候,眼神里迸射出的光,是我在一個人類眼睛里能看到最有活力的光。
一個沒有野外生存經驗的年輕人,獨自一人,去冰天雪地,遠比中國東北最冷的地方還要冷得多的地方進行完全無人的野外生存。
答案如何,相信我們心里都有數。
雖然他熬過了最難熬的冬天,熬過了春天,但最后還是在夏天因為食物短缺,誤食有毒的果子,最后餓死在了阿拉斯加。
死前他寫道: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之后他落淚,他擦拭身體,他穿戴好衣服,他鉆進他媽媽親手縫制的睡袋。
然后靜靜躺下,閉上了眼睛,只有一幅畫面。
他又回到了人類社會之中,撲向了父母的懷抱,笑容很溫暖。
可現實卻是,他年邁的父親跌坐在馬路之上,痛苦的在哭泣著。
我不知道最后他留下的眼淚,是不是悔恨的眼淚。
這個改編的真實故事引發過劇烈的討論:
有人直接指控,他就是逃避現實,卻因此喪命,簡直活該。
也有人為他不流于俗世的決絕深深打動,甚至跟隨他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今天之所以談這部電影,是因為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關于人物訪談的,他叫王兀。在2016年拿下了《中國好歌曲》總決賽的亞軍。
現在他是自由音樂人,住在北京1700塊一月的出租屋里,開心的說著“現在可不就算是‘飛黃騰達’了唄”。長頭發,考上博士沒有讀,“自由”。
他現在是這樣的:
視頻里,王兀完整的原話是這樣的:
太流行化的那種所謂藝人,沒有好音樂,我見著他們我都,“哼”,這樣,你看我騎破車子什么的,我比你們強多了。
視頻里面,王武展示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窮,第二個才是自由。
他所希望表達的是窮而自由、窮而驕傲的活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可以選擇不窮的:碩士畢業,找份一年十幾萬的工作,一年翻一番很容易。
“每年每月每日,每時每分每秒,我都是為自己而活的。”
“這么大一天地你不去闖闖,你擱這兒上下班擠地鐵,你窩囊不活得?窩囊死了。平庸的生活,活一天和活一輩子是一個感覺。”
有關王兀的具體采訪視頻,請點這里觀看。
我喜歡王兀的原因之一是,他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而追求自由的人總是會有一顆純粹的赤子之心,它包含了許多人性之中最美好的一面。
諸如善良,正直,勇敢等等。而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交流,真的是對碌碌俗世心靈的一次洗滌。
自由是有代價的,一個絕對自由的人是不存在的。我們總是活在相對自由之下。
因為絕對自由的代價太大了。生而為人我們有太多的羈絆,友情,愛情,親情,家庭,社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
找尋自由的人也只是在自然屬性跟社會屬性之間做一個多少的取舍選擇。
其實還有好多好多話想說,諸如與自由相關的經濟獨立,理想,人格魅力以及包容的世界觀等等。
可我還是大家看完我介紹的兩個視頻之后自我思索一下比較好。
最后用一首歌結束今天的推送吧。
SocietyEddie Vedder - Into the Wild (Music for the Motion Picture)
society, you’re a crazy breed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society, crazy indeed
?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
society, have mercy on me
?
I hope you’re not angry if I disagree
?
society, crazy indeed
?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碌碌俗世,光怪陸離。
我希望沒了我你不會覺得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