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一本老書《精力管理》,給現代的我們讀,可能恰逢其時。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經典文章,叫做《管理能量,而非時間》。它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我們大多數時候遇到難題,常常先想到的是延長工作時間。這是工業時代的思維方式。現在我們已經跑步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時間、精力乃至職業環境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變得更靈活、更寬裕、更多變。所以認知需要升級,認識到時間本是表面現象、冰山一角,不可管理。唯一可控的,只有自己。
在《精力管理》這本書中,對這一點,有更詳細的詮釋,且看下面的對比。
打個比方,“時間管理”就像被外界種種碾壓的”防御性拳手”,處處自律、防備,唯恐露出破綻。“精力管理”像被自我內驅與目標驅使的“主動性拳手”,放松地投入生活。后者,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不是么?
那么,我猜,接下來你會很好奇,具體怎么做呢?別急,我們看下圖。
作者將精力分作四維度,最基礎的是體能、情感,然后才是思維與意志。為什么體能、情感會成為最重要的基石?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對于自我管理來說尤其如此。選擇在身心能量充足的時刻做困難而重要的事,往往容易奏效。
2016年,作為聯合產品經理,我出版上市了神經學家Josh Davis的新書《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創造巔峰生理狀態”,與《精力管理》所表達的相當一致:
我們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才能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人腦不是電腦,不間斷地運轉并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真正的高效是按照生理狀態去工作,當一個人的生理系統達到最好的狀態時,他可以表現出極佳的創造力、想象力、判斷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造身心的巔峰生理狀態,擁有高產能的2小時,出色完成每天的關鍵任務。等你能熟練運用這些策略之后,就能創造出工作4小時或者只需10分鐘的大腦最好狀態——一切都由你當天的需求決定。
當我們拖延、失控、發怒、焦慮時,與其順著慣性自責、愧疚,不如先回頭審視,是不是身心狀態不佳導致的?認識到這一點,至少把自己從自我苛責中解放出來,選擇自我諒解、認知升級,相信工作、生活會不一樣起來。
該如何提升體能?《精力管理》給出一攬子建議:
談到呼吸,小伙伴們估計會想到冥想訓練,沒錯。在冥想營,有很多這類學習。有關飲食,運動族除“間歇訓練法”外,正計劃奉上飲食營。而“生理周期和睡眠”的練習,在“早睡早起加油團”進行得風風火火。前幾期,哪怕結營后,依然有80%+的小伙伴自發打卡,繼續早睡早起。連總是熬夜的我,每天6點左右準醒了,真苦惱呀。(傲嬌了不是!)
小結一下:
1、焦慮時代,我們需要管理精力,而非時間。
2、管理精力,共四個維度:體能、情感、思維與意志(自控力)。
3、對最重要的體能,奉上清單供選用,拿走不謝。
1 )早睡早起;
2)堅持在同樣的時間睡覺和起床;
3)每天吃早餐;
4)飲食搭配多樣,營養均衡;
5)盡量減少糖類及升糖系數高的食物攝入;
6)每天飲用八杯水,或盡量喝足水;
7)工作時每一小時,休息片刻;
8)每天進行適量身體活動;
9)每周至少兩次心血管功能間斷訓練 、兩次力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