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是臘月二十九了,我們翹首以盼的新年來了!
每年過年呀,我們都會討論一個這樣的話題:
“為什么現在過年,大家都說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呢?”
年味:
顧名思義而言就是過年的味道,以及年俗。年俗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年俗里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向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
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可是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不知不覺年味淡了,變了......
是年味變了,還是我們變了呢?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印象中屬于我們童年的年味。
對于90后的我,我童年的年味是這樣的:
過年前的一個月,就追著麻麻提醒她一定要買新衣服,新鞋子,新帽子,新頭花……希望自己新年穿漂亮的衣服,戴上好看的頭花,希望自己漂漂亮亮噠!
臘月二十三之后,村里陸陸續續人多了起來,變得熱鬧了。小朋友們每天都是特別快樂。從臘月二十三——正月十五,我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忙著開心,忙著快樂!
臘月二十三要祭灶王爺,貼灶王爺畫像。
拜了灶王爺,這一年里才能 “衣食有余”。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全家總動員,擦玻璃,打掃房子。小手凍得通紅,還是特別開心。
臘月二十五還要做豆腐,爸爸會找村里做豆腐的老人來給我們點豆腐,這個時候就可以喝上正宗的豆漿了,放點糖,真的是我這輩子喝過最好喝的豆漿了。還有豆花,麻麻會切點蔥花,放點鹽,辣椒,真正的豆花,好吃。長大后,總覺得外面的豆花不好吃,似乎少了某種味道,我知道那是——童年的味道。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從一大早就開始,燒水,前一天把豬喂飽,讓它吃上最后一頓飽餐。然后開始捉豬,殺豬,燒毛,小孩子們則維在一起看熱鬧,老頭老太太們爭先恐后的把不要的一些豬器官撿著回家喂狗喂貓,奶奶總說,人要過年,家里的功臣——阿貓,阿狗也要過年啦!也讓他們吃點好的。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最喜歡的是拔公雞毛,因為可以讓麻麻做漂亮的雞毛毽子,貨真價實的雞毛毽子呦。吃過早飯,相約去趕大集,這時我們總要一哭二鬧的要跟著趕集,坐著三輪車,包的嚴嚴實實的,準備上布袋子,錢揣的嚴嚴實實。(小時候最愛跟著爸爸趕集,不給買的,就站著不走,每次回來都能滿載而歸,這招屢試不爽。)
臘月二十八蒸饃,上油鍋,以前我們家里人多,這天要蒸好多饃,花卷,饅頭,菜包子,肉包子,糖心包子,守在鍋臺前等著吃糖心包子。總想給大人幫忙,卻總是搞砸。下午會炸丸子,炸油餅,炸土豆片,炸麻花,直到現在手上還有被油燙傷的點點痕跡。
臘月二十九,大小人要去給祖先燒紙,寫牌位,把祖先供奉在家里,請祖先保佑,小時候也喜歡給太爺爺,爺爺的牌位磕頭。心里會默念,太爺爺,爺爺保佑我……
臘月三十,除夕之夜。一大早就穿上自己的新衣服了,幫爸爸貼對聯,貼窗花。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包餃子,看春晚,等著吃餃子,吃年夜飯,吃完餃子,晚上還搶著去放鞭炮。那個時候的年三十,沒有手機玩,沒有電腦,沒有游戲,只有一臺不是很大的電視機,最喜歡的環節當然是小品環節,那時候的小品也好像比現在更好看……
小時候總是那么有精神,因為要坐夜(守歲),得等著凌晨爸爸的壓歲錢,也會相約幾個小伙伴,帶上點好吃的湊在一起,吃零食,打撲克,贏的是玉米豆,糖果,花生……
大年初一~初六,最喜歡的拜年環節啦,等著人家給發壓歲錢,小時候會和姐姐搶著去拜年,拜年后不給紅包就不走。給了紅包飯都不吃就走了。會相互比較我掙了多少壓歲錢,你掙了多少壓歲錢?會把壓歲錢小心翼翼的揣在兜里,生怕它飛了......
那個時候,小孩子們湊在一起,想的都是怎么玩,我們會把炮放進小筒筒里,然后看它能炸多遠,會把炮拆開,把火藥湊成一堆,自制短暫的煙花,相互交換糖果、花生,好朋友當然一起分享啦。
初八以后就開始張羅著要挑燈籠,那會我們的燈籠也很簡單,紅色的綢布燈籠,大紅紙燈籠,還有我們用酒盒子,罐頭瓶,親自做的燈籠,這樣的燈籠,最好,最結實。那會兒的我們呀,挑著自己簡單的燈籠,也不怕冷,好多小孩,整個村里都是亮的,我們會碰燈籠,看誰的燈籠最結實,從來沒有被碰倒過的燈籠,那它一定就是我們當中的佼佼者了。
以前過了正月十五,到了正月的二十幾號,還要“跳火堆”就是在家門口,燒一堆火,大人小孩都要從火堆上跳來跳去的(每個地方習俗不一樣的)意喻著燒掉身上的疫病,在新的一年里,紅紅火火,火火旺旺,小時候我和姐姐的衣服都被燒過……
跳完火堆,也就意味這“年”過完了。
印象中的年味啊......
是整個村莊飄蕩著的大肉餡味
是豆子磨成豆腐的豆香味
是蒸籠里散發的饅頭香味
是噼里啪啦的爆竹煙花火藥味
更是無數游子歸家的那份情味
.........
大家說年味淡了,沒有年味了
年依然過,味也還在
不是春節變了,年味沒有了,而是我們承載的責任越來越多了。
不是過年沒了年味,只是我們的年齡不再是過年最開心的人。
曾經的那群小屁孩長大了,新的一年我們要去承擔新的更多的責任,無法享受童年無憂無慮的樂趣,才會使我們感覺,春節好像沒有年味了。
物質的充盈,生活方式的改變,讓我們覺得年,似乎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
現在我們有手機了,有微信,有游戲,有KTV,還可以春節旅行。
現在的小朋友,天天都有新衣服穿,新鞋子,新書包,還有手機玩,游戲打的比我都好,不用再期待一年到頭才能穿的新衣服。小朋友們湊在一起,可玩的東西玩具也越來越多。
過年吃的和平時吃的一樣好,不用像我們那會,期待一年一度的盛宴,現在就連餃子都不用包了,有速食的,年夜飯也不用做了。酒店的年夜飯更便捷,更高端大氣,省心,省力。
那,年味真的就沒有了嗎?當然不是。
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
春運依舊有很多人買不到回家的車票,外鄉的游子不論多晚還是想要趕著回家過年。
壓歲錢依舊發,只是曾經收錢的人,現在該給小朋友們發壓歲錢了。
春晚好看不好看,似乎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因為我們依舊會看。
因為這就是習俗,是文化,是傳統,更是傳承!
文章原創撰寫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整理不易,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