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鋪導讀:
在我們印象里,年俗似乎是那些過時、無趣、只有老年人才上心去做的事兒:祭灶、守歲、拜年、祭財神、逛廟會......
文 | GQ實驗室? 授權發布
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是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力了。不是對傳統文化的漠不關心,也不是對儀式感缺乏敬畏,只是我們好不容易可以有個長假,如果不趕緊睡個昏天暗地,怎么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七大姑八大姨、熊孩子、別人家孩子的連番攻擊。
然后“智斗親戚”、“生擒熊孩子”、“巧懟媒婆”、“掃五福”甚至“春節加班”似乎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的“新年俗”。
其實,本來就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年俗,做的人多了,也就約定俗成了。我們盤點了12個這些年日益蔚然成風的新年俗。有了這些新年俗,年味兒好像還是挺濃的。
01
舊年俗:貼春聯
新年俗:立Flag
從前過節是在門上貼對聯,寓意新年新氣象,比如:
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
橫批:歡度春節。
現在人們流行立新年 Flag,“不減十斤不換頭像、“今年一定找到對象“、“健康作息不再熬夜”等等。雖然這些 Flag 你去年春節的時候已經立過了一遍,但也沒關系,Flag 這東西,常立常倒才能常新嘛。
02
舊年俗:放鞭炮
新年俗:打嘴炮
從前是跟著親戚家的哥哥姐姐扎堆下樓放鞭炮,比誰的煙花更有趣、更持久。
現在因為禁放煙花炮竹了,和親戚打嘴炮就成了休閑娛樂的好選擇,不比誰的道理更足,就比誰的氣勢更強。
起來!被壓迫的年輕人!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槍林彈雨,讓吹牛互懟成為你新的武器!如果你招架不住,那么你可以選擇以下三種防御神器:
您說的對。
可不是嗎?
要不,請展開講講?
03
舊年俗:穿新衣
新年俗:穿花襖
過去春節前后,商場大打折扣,全家出動齊購物。此時讓爸媽給自己買一件好看又昂貴的新衣服是再合理不過的事。
現在春節不流行穿新衣服了,媽媽為你準備好的土味大花襖棉衣可以穿一整個春節,配上一雙棉拖就能直接下樓逛超市了。畢竟大城市回來的,什么衣服都能 hold 住。
以前城里的 Flora Fu 春節期間總會在朋友圈神秘消失,現在不會了,穿著大花襖自拍都能打造出“時髦青年付春花微服私訪”的隔離感。
04
舊年俗:發壓歲錢
新年俗:發封口費
過去是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寓意驅邪鎮惡,平平安安。
現在是年輕人給大人小孩發紅包:在被長輩催婚或嘮叨的時候遞上紅包作為“封口費”;在熊孩子為非作歹時發紅包也可以買個安靜。
“都這么大人了,怎么還沒有男朋友?”
“哎呀~三姑,這1000快錢您拿著,想吃點啥買點啥”。
“回家什么活兒也不干,就知道整天躺著玩手機!”
“媽,您今年耳朵怎么還空著呢?走我帶您去買個金耳環。”
“噼里啪啦叮叮咚咚哐當哐當!”
“大侄子,200塊錢拿走去買麥當勞吃。”
俗話說得好,春節期間沒有一個紅包解決不了的家庭矛盾。如果有,就發兩個紅包。
05
舊年俗:帶愛人回家過年
新年俗:帶老板回家過年
以前戀愛時,關系更進一步的標志就是春節會把對象帶回家一起過年。
現在春節吃年夜飯的時候,都還在聽老板發來的60秒工作指示語音,老板的聲音時不時在家中響起,就像帶了個老板回家過年。你媽一直以為你在和對象聊天,還跟爸爸說:
“瞧咱家孩子,管對象叫老板,人家說什么都答應,一口一個‘好的老板’、‘知道了老板’,多知道疼人呀。”
雖然對于春節還要加班,你心中一百個不情愿,但老板過年都不休息,你知道你根本沒資格休息。(老板,看這里看這里!)
06
舊年俗:用相機拍一張全家福
新年俗:用軟件做一張全家福
爺爺奶奶坐中間,爸媽叔姨站兩邊,小字輩任意穿插其間。之前過年拍一張全家福是整個春節最有儀式感的事,總要拍上好幾回才能有一張成功的,年后洗出來再一家分一套。
而現在,不管人有沒有到齊,你總是能用軟件給全家人 P 卡通全家福,之前有臉萌、小像,今年有218汪年全家福。不用真人出鏡,分分鐘就能搞定。
到了真的要拍一張全家福的時候,你反而有點不情愿了。因為除了自拍,你根本不能信任任何親戚的拍照水平啊。
07
舊年俗:看春晚打麻將
新年俗:看春晚搶答題
以前大家都把春晚當成打麻將的背景音,洗牌的時候瞄上一眼,生怕錯過春晚,就看不懂網絡段子了。
今年不一樣,各大答題軟件都出了春晚特別場,每個人都必須看得格外專心,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梗和細節,答不上題,感覺會錯過了一個億。
今年春晚還沒開始,我們先來出一道歷史題,請聽題:
2017年春晚,Cosplay 女王蔡明扮演的人物說了哪句臺詞?
A:給我弄一屋子葫蘆,你當我是蛇精吶!
B:你不是傘,就別硬撐著了。
C:每天讓人蹬一回,每天讓人蹬一回,你自行車啊!
D: 說謊話是要遭雷劈的!
08
舊年俗:聽父母講道理
新年俗:給父母講道理
過年回家聽父母講大道理是春節的常規環節,從“待人要和氣”能一直講到“要做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你也用渙散的眼神和機械地點頭在演繹著什么叫“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但現在的春節,變成了孩子勸爸媽不要輕信網絡謠言,然后苦口婆心地跟他們解釋肉松不是棉花做的,紫菜也不是塑料做的等等,說到最后發現謠言太多實在解釋不過來,索性就說:
“二舅就是咱家網絡謠言的發源地,您二老以后就記住,二舅分享的東西都不要信。”
09
舊年俗:過年年年年年年年
新年俗:過過過過過過過年
以前過年盼望著盼望著,至少從大年三十起,年就算正式開始了,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年味才慢慢淡下來。過年要過整整十六天。
現在過年都會堅守崗位到最后一天,三十那天還要在辦公室發朋友圈,讓老板贊賞,讓那些提早回家的同事無地自容。但其實還是因為你根本不想回家過年,每天都得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比工作還累。
除夕過后,這年就算是過完了。之后的每天都像在火鍋里煎熬,一直熬到初六,然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速度趕緊卷鋪蓋離開老家。
但心里還是會有點失落的,除了有點想念嘮叨的爸媽,你已經在心里默默盤算著距離下一個新年還有多少天。
10
舊年俗:拜年式走親訪友
新年俗:相親式走親訪友
過去春節串門是去拜年,一進門先拱手,吐出一段吉祥話的貫口: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我祝您年年有魚,歲歲平安,恭喜發財,日進斗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幸福安康,大吉大利。
現在去親戚家串門像是趕場相親。每條大街小巷,每次登門拜訪,每個親戚嘴里,見面第一句話,就是:
“恭喜恭喜恭喜你啊,我認識個姑娘特別適合你。”
11
舊年俗:提早大掃除
新年俗:提早約阿姨
俗話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以前在春節前來一次全家大掃除,不僅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寓意,還能提前過個“小年”。
如今的掃塵就沒那么正式了。打開 APP,提前預約保潔阿姨,哪天有空哪天掃,拿著全自動吸塵器的她讓你想起了一句歌詞:
“我有一支仙女棒,把房子變大變凈變漂亮。”
12
舊年俗:貼福
新年俗:掃福
在你的印象里,到了春節家門上都會倒貼一個大大的福字,雖然媽媽每年都會換,但你從不覺得有什么差別。
今年你還沒走進家門,就看見爸媽開著支付寶正對著門上的福字掃。過了幾秒他們才發現你,回過頭笑著說,
“哎呀,剛掃到福,孩子就回來了,真好。”
以前過年就是各自低頭玩手機,這幾年開始掃五福之后,你和爸媽除了辟謠“朋友圈養生學”之外,終于又多了一個共同話題,老爸的毛筆字特長也派上了用場,全家一起寫福、掃福、換福。
年夜飯后,在美國留學的表哥也打來電話,上來就問“換福不?”,還說老外也開始集五福了,還比他先一步集齊!這時你才反應過來,原來今年還要和外國選手一起瓜分五個億!
其實,年俗并不是個一成不變的東西,老的年俗是上一輩人的生活方式,新年俗是我們這一輩人的生活方式。誰擁有了話語權,誰就能把自己的行為習慣過成年俗。
不管是一到年關變成刺猬,還是每逢佳節被催婚,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日常生活的高光放大。和平日一樣,我們在過年的時候集中痛并快樂著,等到哪一天更年輕的一輩沖上來取代如今的新年俗時,也許我們就只能微笑著懷念當年那些打過的嘴炮、熬過去的年和掃過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