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論語》二十篇里提到“學習”,就有六十多次,開篇講的也是學習,學是行的開始,行是學的目的。“學而時習之”意思是:學習了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實踐它。“時”,在當時沒有按時、時常的意思,“習”,也不是復習。
五經六藝:孔子首創私學,教什么呢?“五經六藝”,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五經是當時士子的話語體系,六藝是當時士子的基本技能。
古時讀書人四歲的時候,就會被父親領到書屋,對著滿屋的書籍,被父親要求按照一定順序,逐一熟記下來。檢查時但有停頓,就會挨戒尺,所以那時的讀書人很多患有口吃,也大多博聞強記。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記憶方法,張溥有七錄齋,胡適習慣每日寫下所學,錢鐘書則有自己的知識卡庫。
晚年的陳寅恪雙目失明,照樣寫出旁征博引的《柳如是別傳》;寫出“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被貶嶺南,只身前往,單憑記憶也寫出了幾百萬字的考據文章;據說“焚書坑儒”時《論語》也被悉數銷毀,現傳的《論語》也是西漢初年儒家弟子憑記憶默寫下來的。
02
學的內容總歸是外在的,內化成自己潛意識里的自覺,才是目的。
《孟子·梁惠王下(第14章)》中孟子對齊宣王說:小時候花了這么多精力學習,學好了被你招過來任用,用的時候卻又告訴他們“你學的那些不行,得這樣那樣做”,學的內容不行,為什么學校還教,你又干嘛一定選學得好的任用呢?孟子的反問告訴我們學而知而行,需要一定外部環境的支持,但更重要的還是依賴于自己的堅守。
子罕卻玉:春秋時期,有一個宋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宋國大臣子罕。獻玉的人說:玉匠說這是塊稀世寶玉,所以我才獻給您。子罕聽后說:你把這塊美玉,當作寶貝,而我把不接受這塊美玉,當作寶貝。
楊震卻金:東漢名臣楊震有一次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是楊震的學生,白天出郊外迎接,晚上又帶著重金表達恩情,楊震斷然拒絕,王密于是悄悄說“這麼晚了,沒人會知道的”,楊震聽后斷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慎獨”,就是所學所知內化的具體表現。
安石卻酒:北宋名臣包拯,特別愛喝酒,在主持群牧司工作的時候,手下有兩位有為青年,王安石和司馬光。一天單位工作清閑,就開了一桌酒宴,席上包拯主動給司馬光敬酒,司馬光一開始是拒絕的,架不住包大人一再勸酒,就勉強喝了一杯。輪到王安石的時候,無論包大人笑臉勸酒,還是黑臉吼嚇,以及桌上同僚的一致勸說,王安石巋然不為所動,就是不喝。
子罕卻玉、楊震卻金、安石卻酒的時候,都是所謂“適當”的時候。學習的內容,有“道統”層面的,也有“技能”層面的,究竟是學“道”以統“技”,還是學“技”以達“道”,中外傳統大有分歧,其實兩者可以并行不悖。踐行所學的時候,需要熟悉所學以為所用,有時候也需要勇氣,不能搞學是一套,做是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