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愛,需要學習:如何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系》,作者陳海賢,新星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2.3萬字。
陳海賢,心理咨詢師,親密關系專家,著有《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
此書按照親密關系的發生邏輯和每個階段需要應對的挑戰,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如何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作者會帶著我們了解親密關系背后的動力和阻礙,并做好進入親密關系的心理準備;
第二章,如何與愛人溝通。作者會教我們理解親密關系背后的語言,學會與伴侶有效溝通;
第三章,如何打造與愛人的空間。作者會告訴我們如何打造與伴侶的關系空間,在親密和自由之間找到平衡;
第四章,如何應對孩子帶來的挑戰。作者會帶我們理解孩子的到來對家庭結構的沖擊,教我們重建良好的家庭結構;
第五章,如何處理與原生家庭的關系。作者會帶我們來到家庭的背景下,看看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系,以及如何處理與伴侶原生家庭的關系;
第六章,如何應對出軌與分離。作者會告訴我們如何應對關系中的背叛,如何重建關系,以及如何應對分離。
【擷取亮點】
1.
在親密關系中,伴侶是傷害你的毒,也是醫治你的藥。你對他也同樣如此。
親密關系如此重要,但大多數人對怎樣經營它一無所知。很多時候,人們憑著本能的沖動、想當然的應該,以及從原生家庭中繼承的微薄的經驗,走進自已的親密關系,就像一頭大象闖進了裝滿古董的瓷器店。直到瓷器碎了一地,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經營親密關系的方式可能有問題。
親密關系的經營有自己的邏輯,它圍繞著兩個核心展開。一個核心是“關系”。“關系”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而是發生在你我之間的事。另一個核心是“處理”。好的夫妻會發展一種良好的溝通模式,并相互配合,找到化解矛盾、增加情感聯結的“秘密武器”。
要理解“關系”和“處理”,你就必須把自己變成親密關系中主動的學習者和改變者。
2.
要不要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意味著是一種選擇,是選擇“我”,還是“我們”。這是兩種不同的在在狀態。
“我們”是一個以愛聯結的、超越個體的、有獨立生命的系統。選擇“我們”,就意味著你選擇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其上,成為一個更大系統的一部分。對一個人來說,“我們”既可以是限制,也可以是一種反哺與滋養。
親密關系有兩種動力:愛與怕。愛是其核心,讓“我”成為“我們”;而怕是對我們在關系中受傷害的防御,也是導致“我們”回歸“我”的根源。
親密關系中的愛,源自人類的依戀本能。其特點有三:一是戀人之間有強烈的情感紐帶,對親近彼此有一種強烈的情感渴望。二是這種情感聯結通過“看見”和“回應”來建立。三是在乎情感的唯一性。如果認同“依戀”是親密關系的核心,你就會明白究竟什么樣的愛情才是好的愛情。
對身處依戀中的人而言,最大的傷害就是嫌棄、背叛和拋棄。而對很多人來說,孩童時與養育者的分離經歷,造成過創傷性體驗,甚至留下了抗議、絕望與疏離的情感記憶,即便成人后,一旦面對和依戀對象分離的可能,甚至捕捉到一點可能分離的線索,就會“怕”。當“怕”占主導時,會發展出一些特別不穩定的親密關系類型,比如融合、隔離、物化、曖昧。
親密之所以難,是因為它不是一個認知問題,而是一種習慣化的情感反應模式。“愛”和“怕”是這種情感反應背后的動力系統,這種動力系統既會在我們過去所經歷的重要關系----尤其是與原生家庭的關系中被塑造,又會被新的重要關系重塑。
帶著“怕”,走向真正成熟的親密關系,有三個原則:一是視人為人。看到他也有愛的渴望,也有被傷害的恐懼,理解他不是為了滿足你的需要和欲望而生的,承認他有自己獨立的需要的愿望,也并不完美。二是在真實的關系中學習愛的能力。愛是需要學習的,它不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狀態,不是一個巧合,也不是一個現成品。它是一種能力,是兩個人進入一段關系后,通過遇到問題、解決問能逐漸培養的能力。它需要在現實中學習,也能夠通過學習提高。三是創造新經驗。要學習愛的能力,需要把自己交付出去,要走出“自我”,走向“我們”。
3.
在關系里,任何一件事發生,都可以進行兩個層次的解讀。一是事實事件。即事實本身是什么。二是關系事件。即這個事實背后所代表的關系是什么。所謂“關系的溝通”,就是關于關系事件的溝通,本質是人們如何接收和傳遞關系信息。
從關系的視角來看,事實事件與關系事件存在三個差異:一是前者是孤立的,要么是你的事,要么是我的事。而后者是發生在你我之間的事。所作所為的相互影響才是關系事件的實質。二是前者是自然發生的,而后者常包含著個人的意圖。如,妻子指責丈夫每周四五天晚上出去喝酒至一兩點才回家。在妻子看來,丈夫回家代表對自己的在意;而在丈夫看來,這代表自己被控制。在意還是冷落、接受控制還是反抗,才是關系里真正牽動人心的事。三是前者是客觀的,后者是主觀的。一件事在關系里意味著什么,取決于當事人的解讀。而這種解讀,又受到他們過去經驗的影響,有很強的主觀性。如,一對夫妻對沉默的看法截然不同,一個認為是善意的,代表退讓和妥協;另一個認為是惡意的,代表冷戰和懲罰。
關系模式有兩個特征:一是由夫妻的相互配合構成的。所謂配合,可以簡單理解為兩個步驟,一方如何表達愛和需要,另一方如何回應這種表達。假如另一方理解和接受,再奇怪的表達都可以變成好的關系模式;而如果另一方不接受,看起來再好的表達也是糟糕的關系模式。二是這種配合模式很容易變成持續的習慣,一旦形成,身處其中的人就很難改變。在長久的相處中,夫妻對關系信息的解讀,幾乎會變成一種自動化反應。
改變消極的關系模式,有五個要點:一是不給對方貼標簽。二是放棄自我辯解。三是從我開始改變。四是看見對方微小的改變,給予積極的反饋。五是改變處理事件的模式。想想假如某件事暫時不能改變,我們可以采用的新的應對方式是什么。
學會有效吵架,注意有效吵架的三個特點:一是說出真正的需要、委屈和感受,而不是圍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繞圈子。二是吵架時,能夠傾聽和回應對方的需要和委屈,而不是不停地為自己辯護、兩人自說自話。三是一邊爭吵,一邊修復。彼此都會拋出修復關系的“橄欖枝”,也會接住對方的“橄欖枝”。
追逃模式中,追的形式有黏著對方、用批評和指責表達需求、用沉默和眼淚讓對方關注自己等,其本質是希望對方能給予更多的回應,而逃的常見形式是回避和沉默,其本質是回避情感矛盾。從個人角度看,“追”和“逃”反映了伴侶各自不同的防御傾向,一方希望通過接近和融合來緩解關系帶來的焦慮,而另一方恰恰相反。從關系的角度看,夫妻之間的追逃是兩個人相互配合的結果。要破除追逃模式,需要兩個人都承擔起溝通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甩給對方。
增強情感聯結的三個方法:一是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的需要。日常中我們常見到被包裝成指責的需要和回應指責的自我辯護,這樣的夫妻溝通模式中,溝通變成了辯論會,那些最初的需要反而被忽視。二是分享自己的脆弱。在親密關系中,脆弱是聯結的信號,它代表了信任和接納。承認自己需要對方,把自己的脆弱展露給對方,是彼此產生聯結的開始。三是看到對方的脆弱,并接納這種脆弱。
4.
“我們”意味著兩個人需要共享空間,這個空間既包括物理上的,也包括關系上的。所謂關系的空間,是指在親密關系中,雙方感受到的自由度和束縛感,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我能做主的空間。一旦關系雙方的意見相左又無法達成一致,就會出現空間的爭奪。
打造關系的空間,可以從親密關系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處理差異,接受“你跟我想的不一樣”。差異曾是彼此的吸引點;而對差異不肯妥協的原因,往往是把差異看作對自我的威脅,或是把差異視為不支持。要理解和接受差異,并尋找差異背后的一致性,用商量的方式對話,找出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辦法來處理某個沖突。把辯論變成商量,有個特別簡單的做法----有每句話后面加個后綴“好不好?”。
二是接納彼此,放棄“你應該怎樣”的劇情。在親密關系中,一個人在要求對方改變時,有三個層面的訴求:行為的訴求,希望伴侶作為行為的改變;態度的訴求,希望伴侶重視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心理活動的訴求,希望對方的改變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產生的。在親密關系中,"積極上進"或者其他價值觀,都沒有天然的正當性,也不會比別的價值取向更優越,更不會賦予你改變對方的權力。要想讓改變發生,首先要知道"需要改變的是關系,而不是對方"。
三是尊重邊界,逃離“控制和反抗”的游戲。所謂尊重邊界,就是在嘗試靠近的時候,尊重對方說“不”的權力。夫妻之間經常發生的邊界侵犯有四種情形:1-對方的心理活動。2-對方的情感歷史。3-對方的原生家庭。4-對方的感受。如何守護夫妻之間的邊界,作者給出了建議:1-適時說"不"。2-確認你的感受。確認自己感受的過程,就是保護自我邊界的過程。3-直接告訴伴侶你的邊界。4-把伴侶變得不重要。正如阿德勒心理學闡述的“課題分離”原則:怎么說是你的事,怎么反應是我的事;我沒法控制你怎么說和怎么做,但可以控制自己怎么反應。
日常中,你的好意反而被伴侶覺得自己被控制了。如何判斷關心和控制?有一個簡單的原則----看他是否接受你的好意。如果他接受,那要求就會變成一種關心和支持;如果他不接受,甚至反抗,那我們自以為的好意就會就成一種控制,最終損害彼此的感情。所以,控制的問題不是對與錯、應不應該,而是會產生什么效果。
5.
所謂家庭結構,指的是家庭的組織形式。它既包括家庭中每個成員的角色和位置,也包括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規則。
孩子的出生會重塑家庭結構:孩子的出生會改變家庭中心;孩子會成為父母權力關鍵的新議題;產生矛盾的夫妻從孩子身上獲得情感慰藉。
如果孩子長期被當作夫妻解決矛盾的工具,孩子的角色就會逐漸被固化,也就意味著孩子被“三角化”了。三角化最大的問題,是被三角化的一方會把另外兩方的矛盾、關系的糾結變成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糾結,被困其中,無法逃脫。
父母把孩子三角化的情形通常有三種:一是把孩子當作打壓對方的手段。特別是在"爭輸贏"溝通模式的夫妻家庭中。拉攏孩子,既是情感的傾斜,也是話語權的爭奪。二是利用孩子作為拉攏對方的手段。如,“兒子想你了,讓你快點回來”。三是跨代結盟。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通常是媽媽)結成情感的聯盟,成為其精神上的伴侶。
孩子應對“三角化”的方式通常也有三種:一是選擇其中一邊,反對另一邊。二是哪邊都不站,都不得罪。選擇這種方式的孩子,會拼命壓抑對父母雙方的感情,采取防御性的隔離,甚至選擇“關閉情緒通道”的極端方式。三是成為調停者,變成父母矛盾的解決方案。幾乎所有扮演調停者角色的孩子,都有一種很深的內疚和自責感,覺得父母有矛盾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沒做好。
在一個錯位的家庭結構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易發生混淆,導致父母化的孩子和孩子化的成人。
家有改造一個人的強大力量。當一個家庭需要大人,而大人又無法勝任角色時,孩子就會收起他們的天真爛漫,努力變成一個大人。區分孩子對父母的協助是否過度,有兩個關鍵標準:一是當孩子協助父母做事時,內心是否覺得父母可以依靠。二是孩子以什么樣的角色去做事,是純粹的協助者,還是把自己代入照顧父母的角色。
父母化孩子有三個特征:1-從小被匱乏的感覺籠罩,而家里沒法解決這種匱乏。2-他們會發展出一種特別的照顧父母的傾向。3-習慣照顧別人,而不習慣讓別人照顧自己。父母化的孩子,一方面,會覺得自己這樣做有價值;另一方面,會害怕跟人建立真正的聯系,因為任何親近的關系對他們來說,都意味著難以承受的壓力和責任。
一個成人變得孩子化,通常是因為這個家需要一個孩子。如,被三角化的孩子,長大離家的話,很有可能會引起家庭的危機。為了回避危機,家庭內部就會產生動力,把三角化的孩子留在家中,哪怕他們已逐漸成人。
在當好父母之前,先當好夫妻,是一個運行良好的家庭最重要的秘密。培養夫妻之間的親密感,是建立良好家庭結構的關鍵。愛的語方有千萬種形式,本質都是一句話:“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愛你,憐惜你,很想和你在一起?!?/p>
6.
原生家庭影響夫妻關系有三種可能:一是構建與原生家庭相似的位置和角色。如,從小照顧父母的小E, “不是我不想依靠,而是我根本沒人可依靠”的潛意識,使嫌棄伴侶成為其心理沖突的解決方案。二是繼承父母的偏見,并以此來對待伴侶。如,“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三是塑造了我們對親密關系的信心和態度。
從離開原生家庭,到建立新家庭,到養育自己的孩子,直至孩子離家,家庭的發展有一個特別的線索:忠誠的轉移。從忠誠于父母,到忠誠于自己的內心,再到忠誠于我們的配偶和子女。如果一對夫妻忠誠轉移得順利,就會和原生家庭形成既親密又有邊界的關系,把主要精力和情感放到自己家庭的經營上。這期間,要注意:一是夫妻要避免成為各自原生家庭的代表,不自覺地去維護原生家庭的利益。二是父母要接受子女的“背叛”。成年子女離開家,組建自己的小家庭,這不是問題;子女對父母過于忠誠,以至于離不開家,這才是問題。
婆媳關系的處理往往較難,特別是當她們住在一起時,兩個女人之間實際上是有一定競爭關系的。除了競爭丈夫的情感外,還有一個核心問題:這個家到底誰說了算?誰才是這個家真正的主人?孩子的養育方式、做什么菜,以及丈夫應該站在哪一邊的,都可能成為沖突。如何處理與伴侶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作者給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把伴侶的原生家庭當作客戶來對待。不必強求相親相愛,做到尊重、客氣、體面、周到就可以。二是維護伴侶,把伴侶放在家人之前。特別要注意,永遠不要逼你的伴侶在你和他的家人之間做選擇。三是回到夫妻關系來解決問題。無論夫妻倆尋找辦法的嘗試是否有結果,本身就在塑造一種“我們才是一家人”的共同體感覺,這是和伴侶原生家庭關系的終極解決之道。
作者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中曾說過,改變的本質,就是制造新經驗,用新的經驗去替代舊的經驗。所以,超越原生家庭的關鍵,就是在與伴侶的互動中制造屬于兩人的新經驗。
7.
出軌的本質是最親密的人背叛了你。所以,出軌的核心不是事實認定,而是這種因為感覺被背叛而導致的信任坍塌。我們要處理的,也是遭遇背叛后的信任重建。
危機的渡過,需要以修復彼此的關系為前提。而修復需要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1-出軌方斷絕和出軌對象的聯系,并愿意回歸家庭。2-被出軌方接受現實,并愿意重建感情。而重建關系,有四個原則:一是出軌方能看到對伴侶的傷害。二是出軌方主動承擔修復關系的責任。三是被出軌方為自己設置反應限度。如,理性評估指責和抱怨等應激反應對修復關系是否有好處,進而對伴侶提出建立新關系的具體明確要求;把出軌事件抽象化,不過多探究事情的細節;不要利用受害者身份,把出軌當作增強話語權的砝碼。四是停止追逃模式。
8.
如果用經濟活動作類比,人們對親密關系一直有兩種態度:投資者和創業者。用投資者的態度來思考愛情,你會覺得親密關系好不好,是人的問題,而不是相處或磨合的問題。所以,你會等待對方把他的事做好,并且考核對方是否合格。如果他沒做好,你就會責怪他,甚至威脅要撤資,換一個項目再投。而用創業者的態度來思考愛情,你就會知道,要想讓一個項目成功,你必須傾其所有。你就是那個最終為這個項目負責的人,也是最終承受結果的人,不論成功還是失敗。親密關系是最艱難的創業項目,遺憾的是,很多人卻把自己當成投資人。
【寫在最后】
1.
童話愛情故事都在相愛的兩人牽手步入婚姻后戛然而止,最多加上一句“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事實的真相是,對兩人親密關系的考驗,不過是步入了一個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中,考驗才剛剛開始。作者在結語中提到了英國心理學家杰夫·艾倫在他的著作《親密關系的秘密》里的觀點,“親密關系會經過四個階段:蜜月期、權力斗爭期、死亡期和伙伴期”。在伙伴期,伴侶會重新找到舒適的相處方式,跟彼此聯結,相依相伴,獨立又親密地在一起。
閱讀中最深的感受是,要以成長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關系。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存在始終處于理想狀態的關系。誠如作者引用的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對“什么是理想家庭”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并不存在什么理想的家庭。并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沖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修復沖突、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奔彝ナ侨绱?,個人是如此,關系也是如此。需要從標準的、靜態的、理想化的模板跳出來,轉化為動態的、正視沖突、解決問題、不斷成長的能力。
2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閱讀收獲,那就是----“愛情是一種能力,一種在親密關系的經營中逐漸培養出來的能力。獲得這種能力的前提是,用一種創業者的態度努力經營它”。
對我來說,相戀近三十年,步入婚姻也有二十來年了,從最初的卿卿我我、之后的磕磕絆絆到現在的相濡以沫,我和他共同走過。曾經癡迷于寵和哄,“只許疼我一個人……我開心了,你就要陪著我開心;我不開心了,你就要哄我開心”;然后漸漸重拾起“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信條;而現在卻認定最美的愛情就是彼此懂得、相互成就。他知道我是什么人、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激發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接納我糟糕的一面。我們彼此聯結,相依相伴,獨立又親密地在一起。親愛的,我愿用所有的余生和你共同眺望遠方,相伴而行;愿每一個階段的回首,都能有驚喜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