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有魔鬼,戰場上往往也有天使。
對有些特別美好的人和事,會覺得文字也會有無力的時候,更擔心書寫不能完整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
很久沒有一部影片讓人心情起伏、有感動、有反思,甚至想再看一遍。《血戰鋼鋸嶺》絕對值得一看,有溫情、有血腥、有感動,推薦大家能夠走進影院,感受戰爭的殘酷和信仰的力量。
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軍醫戴斯蒙德·道斯不愿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盡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的日軍,誓死拯救一息尚存的戰友。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一人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力再救一人,75名受傷戰友最終被奇跡般的運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還。
《血戰鋼鋸嶺》是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使其更有厚度和力量。看這部影片特別容易想起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經典電影《勇敢的心》,電影遵循著梅爾·吉布森一貫擅長的節奏,開篇的溫暖美好、中篇的緊張刺激、最后的感動反思,看完影片后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直遞戰爭殘酷真相
從進入軍營訓練開始,教官就不斷強調戰爭的殘酷、戰場上戰友強強相助的重要,但道斯以自己的信仰為由拒絕使用槍支,這在大多數人看來,你沒有武器怎么能夠掩護其他戰友,生死之間你如何出手救助他人。
我們看到道斯的委屈、自責甚至懷疑信仰,再到戰場上救助他人時爆發出來的信仰力量,使觀眾和影幕背后的道斯感同身受,互相走近。
一部電影的好壞,實際上你能夠從觀影中感受到導演是以何種態度,面對鏡頭前的觀眾,是尊重、還是輕視;是把觀眾當成有思考力的成年人,還是把觀眾當成一張張沒有生命的影票錢;是平視注目觀眾,還是把觀眾當成可以隨時糊弄的旗子。
面對手撕鬼子、箭射鬼子、腳踢鬼子的電影,面對一個個日本兵讓人覺得智商都有問題的電影,有時候真不知道導演是想干嗎?錢、名、利誰都喜歡,但別把觀眾當成傻子,不講究常識、不關注人性,觀眾早晚會和其說再見。
為什么美國的一些電影受觀眾歡迎,你從電影的每一個畫面、每一首配樂、每一句臺詞中,感受到導演是在和你講故事,是慢慢引導你進入電影之中,影幕里有喜怒哀樂、有導演想要傳達給你的思想。
道斯和戰友剛走入戰場,一輛輛滿載尸體的軍車緩緩行駛,尸體層層疊加,血水一滴一滴流下,從戰場上走下來軍人的驚恐無助和新軍人眼神的恐懼,這些細節讓觀眾提前進入畫面,開始擔憂這些年輕的生命。
從繩索上一步步爬上鋼鋸嶺戰場,靜寂、煙霧、尸體包圍著每一名軍人;炮火、爆炸、哭喊,讓心靈和戰士貼得更近;當日本兵再次攻下鋼鋸嶺,傷殘無法撤退的美軍士兵,那種對生命的渴望、對死亡臨近的無望,讓觀眾開始反思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寶貴。
震撼信仰的力量
讓我再多救一個,可道斯面對的是隨時死亡;
“救救我”“別丟下我”,在生死之間,常識就是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人性就是他人生命和我有關,當道斯一次次爬過尸體,救助戰友時,我們感動道斯的善良,信仰的偉大。
戰爭的殘忍是你不知道下一秒、下一次爆炸、下一發子彈,能帶走多少個鮮活的生命;更揪心的是這些年輕的生命,離開世界的那一刻是驚恐、害怕、絕望……
這一幕幕讓觀眾為道斯擔心、流淚、祝福,為道斯不放棄他人生命的那種信仰,為完成信仰隨會失去自己生命的那份崇高,讓人動容。
在日本人挖的防空戰壕里,道斯和一名日本傷兵相遇,為日本傷兵治療時從剛開始的仇恨、害怕到相互靠近;道斯從鋼鋸嶺上不但救下了美軍傷兵,把日軍傷兵也救下來,讓人看到他對生命的尊重、人性的光芒。
在美軍發起總攻前,道斯為戰友祈禱,大家相信有祈禱,才會離勝利更近,更顯信仰的力量。
信仰讓人找到自我,有信仰的人是有價值觀的人。有句話說的好:你先找到自己,世界才能找到你。
信仰使你認識到自己要走向何處,要去向何方。
圖片使用基于:CCO協議
微鳴艾特羊【微信公眾號:wmaty115】:現入職深圳一家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擔任管理崗位,關注人生職場成長、跑步健身、帶娃育兒、理財投資。關注雖多,但卻一脈相承。一起和大家體驗不同的努力打拼樣本,多樣化的人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