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月28日最新信息顯示,騰訊市值已經達到9366.42億港元,超過1200億美元。按照現在的發展勢頭,突破萬億幾乎沒有懸念。部分金融機構甚至預測騰訊市值將達到1440億美元。小馬哥帶領的企鵝能否在馬年實現超越,成為世界上“最值錢”的互聯網公司呢?很多投資方均保持樂觀態度。我們再來看一個數據:中國移動1月28日收盤價74.35港元,市值14946億港元,折合美元1925億美元。昔日相去甚遠的兩個公司竟然達到了同樣的價值量級,是什么讓騰訊在短短幾年內快速崛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同行的佼佼者呢?我們不妨從平臺價值的角度來解讀一番。
2000年,中國移動正式推出了移動互聯網業務品牌——“移動夢網”, 面向客戶提供統一的移動數據業務和服務。正是依靠業務分成的商業模式,中國移動拯救了很多像搜狐、網易、新浪一樣飽受互聯網泡沫洗禮的CP企業。那時,中國移動與互聯網服務商以15:85的比例進行業務分成,移動僅負責代收費,完全不考慮合作營銷,隨著時間發展,這一比例逐漸從15:85發展到30:70,甚至50:50。中國移動坐擁龐大的客戶群牢牢把握著平臺價值與話語權。然而風水輪流轉,微信、微博等互聯網新興業態快速發展,短信、彩信等運營商傳統業務日漸式微,如臺的繁榮度與話語權已漸漸從運營商轉移到了互聯網企業。
從用戶發展的角度來看,2003年中國移動用戶規模達到1.66億,而騰訊只有8000萬左右。到了2009年,騰訊的活躍用戶數超過了中國移動的5.2億。到2013年底,騰訊的QQ用戶數已經突破8億,超越了中國移動的7.7億戶。再從用戶價值貢獻角度來看,中國移動的ARPU從2003年的98.7元一路下滑,到2013年降至67元左右,降幅達到33%,而騰訊通過會員增值服務、游戲等多種方式的商業化探索,單用戶月收入從不足1元提升到2013年的6元,增幅達到600%。從數據中不難發現,產業價值從傳統的通信運營商向互聯網服務商遷移是大勢所趨,產業話語權更是幾度更替。
隨著更多形態的智能終端快速普及,移動互聯網將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以更加自由、方便的形態聯系在一起,如何吸引更多的開發者與合作者,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實用的服務,如何滿足、牽引、挖掘用戶的需求成為決定現代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能力。
都說騰訊的崛起是伴隨著一大批優秀原創型企業的杯具(大家都懂的~),但就發揮用戶規模優勢,實現企業和用戶雙贏方面,也許高大上的運營商老大哥真應該向善于“山寨”的騰訊學習學習。不過讓人欣慰的是,現在的運營商絕不再像曾經那樣驕傲,合作共贏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比如今年中國移動和新浪微博合作,在部分地區推出的除夕刷微博免流量就是不錯的嘗試,希望在未來能看到更多更給力的合作,讓更大范圍的用戶享受到這樣的福利。那一天,應該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