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過幾個世紀的人類共同的努力,我們終于解決了困擾人類的三大難題:饑餓、瘟疫、戰爭。
欲望是貪婪的,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
如今的人類不僅僅想解決生存問題,還想推開永生的大門,從智人化身為神人。
2.
前三次的工業革命,人類變成了大力士(機械化生產)、飛毛腿(汽車的普及)、千里眼(網絡的運用)、順風耳(手機的普及)。
前三次工業革命雖然使得搬運工人、馬車夫、報業主編、郵遞員等職業崗位的減少,但創造了更多、更輕松的職業,比如機械操作工人、駕駛員、網絡主編與手機銷售等。
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革命,將會帶走哪些職業,又會帶來哪些新的工作機會?
《未來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列舉了幾個他認為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
律師。在現實中,普通律師花費時間最多的事情,并非慷慨激昂的在法庭上辯論,而是翻資料,找證據。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的搜索算法只要一天的時間,找到的判例比普通律師花一輩子找到的還多,并且通過腦部掃描,就能戳破所有的謊言和欺騙。那么律師該何去何從?
醫生。大多數醫生主要的任務,就是正確診斷疾病,制定最好的治療方案。現在,醫生只能在短短十分鐘的時間里,根據你的化驗結果與口述的癥狀,給你確診。
如果有一天,已經學習醫學期刊上所有最新文章的人工智能,它了解所有已知的疾病與藥物信息,并且,它還知道你所有的病史、過敏史,它能綜合一切信息診斷更準確,治療方案更優秀。那醫生該何去何從?
股票交易員。大多數股票交易員的工作,就是買賣股票。股票交易員只能根據過往的經驗,或者金融模型來判斷股票趨勢。
如果有一天,復雜的數據處理能力只需花上一秒,人工智能處理的數據量比個人花上一年時間處理的數據量還要大,而且瞬間就能做出反應。那么股票交易員將何去何從?
藝術家。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音樂學教授,戴維科普,寫了一個名為EMI的計算程序,專門模仿巴赫的風格。
經過7年時間的學習,EMI現在能在一天就譜寫5000首巴赫風格的贊美詩。戴維科普挑出幾首,安排在圣克魯茲的一次音樂節上演出。
演出激動人心,觀眾反應熱烈,紛紛討論著這些音樂帶給他們的震撼,觸碰他們內心深處帶來的感受。當觀眾知道真正的譜曲者是一個程序時,發出了憤怒地吼叫。
EMI之后,戴維科普又開發了一個新的程序:安妮。安妮除了會寫歌,還能作詩。2011年,戴維科普出版了一本未透露作者名字的詩集,一部分是為安妮所寫,一部分來自真正的詩人,我們無法分辨出來哪些是安妮寫的,哪些是人類寫的。藝術家將來要何去何從?
還有駕駛員、教師、藥劑師、咨詢師、客服人員…,這些職業都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嚴重威脅。
3.
2013年9月,牛津大學發表了《就業的未來》研究報告,調查各項工作在20年后被計算機取代的可能性。
根據他們所開發的算法估計,最有可能被取代的前三項工作是:電話營銷人員有99%的概率會事業。運動賽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銀員有97%的可能性。
當然,也有一些工作還算安全,最不可能被取代的工作是是考古學家,可能性只有0.7%。原因僅僅是考古學家能產生的利潤頗為微博,沒有企業或政府愿意在接下來的20年間投入足夠的資金,將考古學推向自動化。
從理工類到藝術類,人類現有的職業面臨全面崩盤的窘境。
那么,人工智能的到來,將帶來哪些新的職業呢?
很抱歉,無法預知。在要與計算機競爭的未來,僅僅創造新的工作是不夠的,因為計算機很快就會比我們做得更出色,我們得創造“人類做得比計算機好”的新工作。
21世紀的經濟學家,將面臨一個重大的難題,如何解決史上最高失業率的問題。
4.
人工智能,就像一頭用龐大的數據喂養的怪獸。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這頭怪獸的飼養員。
現在我們每吃到一頓美味、體驗一種新奇、感受一種暢快、遇到一次失落,我們會慌忙掏出手機,拍照、編輯文字、上傳到朋友圈。再隔兩分鐘就檢查一下,看看哪些人給我點贊了,哪些人給我留言了,哪些人還沒有給我點贊、留言。
記錄、上傳、分享,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用“記錄、上傳、分享”來喂養的這頭怪獸,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
谷歌對他的死對頭——臉譜網,做了一個調查:臉譜網的算法,到底有多了解它的用戶?
在臉譜網上,你對別人的點贊超過10次,那么臉譜網的算法比與你只是泛泛之交的同事更了解你;超過70次,算法會比你的朋友更了解你;超過150個,算法比家人更了解你;超過300個,算法比你的配偶甚至你自己更了解你。
該項研究最后提出了一個預測,這個預測如同能看到未來或穿越時空般能讓你做出人生更好的選擇,“人類如果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擇,比如要選擇從事何種活動。職業道路甚至是交往對象,可以考慮放下自己心里的判斷,依賴計算機所做的選擇。這種數據導向的決策,有可能讓人類生活的更好。”
結論就是是的,算法非常了解我們,甚至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
5.
微軟正在開發一個系統,名為Cortana,是一款人工智能個人助理。
Cortana可以提醒你太太生日快到了,然后幫你挑選禮物、預定餐廳。還可以警告你,再不放下手上的書,一個重要的商務會議你就要遲到了。開會前,Cortana警告你,現在你的血壓太高,根據過去數據統計,這時你的商業判斷常常出錯,所以現在別做決定。
晚餐幫訂好最適合你現在身體情況的營養晚餐。你想選擇一部電影,Cortana會跳出來告訴你,根據以往的數據,你喜歡看哪些電影,與你品味相似的人喜歡哪些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這部電影。
一個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算法,能知道你穿什么衣服更合適,做什么職業更合適,選擇哪個配偶更合適,看哪部電影更合適,甚至,它比你更知道,你想相信什么,你想逃避什么。它比你更能做出有利的決定。
正如《未來簡史》中有一章的題目,“信數據,得永生。”
6.
人類人文主義的基石,是堅信 ?“人類有自由意志。”
這不僅是道德判斷,這更像我們對世界事實的描述。
我們相信,只有我自己能夠進入我自己內心的自由的空間,沒有人能真正了解我是誰,我有什么感覺,我想要什么。因此我不該相信其他任何人為我做出的選擇,我應該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無論是王陽明、默罕默德、耶穌,都要求我們向內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可是,當世上出現了比我還了解我的算法,我是傾聽內心的聲音還是傾聽數據的算法?
比我還了解我的算法,能代替我做一切選擇嗎?
比我還了解我的算法,是我的一部分嗎?
有了比我還了解我的算法,我的選擇還是因為我的自由意志而做的選擇嗎?
在一切都是算法的生物界,我們人類,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在尤瓦爾赫拉利的筆下,人類的前景黯淡無光,除了少數精英能由智人進化為神人,一統世界,其他的普通人,你我他,都將淹沒在滾滾數據的洪流中。也許會在數據流中泛起一點漣漪,隨后就銷聲匿跡了。
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智人現有的生活方式,都將改變;智人一切信仰與哲學的基石,都將坍塌。
智人消失,神人登場。
這是智人最好的時代,我們擁有的世界空前繁榮發達;這是智人最壞的時代,因為我們已經時日不多,臨近黃昏。
7.
既然人工智能這么可怕,為什么不馬上停止對人工智能的研發?
因為這一切悲觀的結論都只是赫拉利的猜測,不是一定會發生的事。
人工智能帶來科技上的進步、醫療領域的突破、生活上的便利,而且至今,人工智能看上去是那么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它將給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加速經濟增長。
最重要的原因,如同在博弈論里的囚徒困境,如果我沒有認罪,而你承認罪行,那么我將面臨終身監禁,而你將無罪釋放,那么我最好的策略就是認罪。
同樣,在人工智能的競賽中,如果你研發了人工智能,而我沒有,那么我勢必會輸掉第四次工業革命,那么我最好的策略就是加緊研發。
只是,當我們發現人工智能對智人不利時,我們還能輕松拔掉插頭,或按下程序終止鍵來躲過這場的災難嗎?
8.
我很喜歡尤瓦爾赫拉利在書的最后,留給我們應該常掛于心的三個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處理數據嗎?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只能的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哪些變化?
如果問我,尤瓦爾赫拉利是不是太悲觀?
我只能說,我是遞弱代償假說的認同者,所以,我更悲觀地認為,人類是萬物演化最后的承受者。
哦,對了,還有一件事,
請相信以上言論都是我的胡說八道,寫在讀過《未來簡史》之后。
點擊這里看 用人工智能書寫,智人的黃昏史——讀《未來簡史》(上)
陋室悟道:
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人類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有限性。
每一天都是我們能擁有的最年輕鮮活的一天,別浪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