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式解析
見龍在田,“降龍十八掌”第三式。中國古時天象家為了便于觀測,將主要星座分為28星宿,其中又以7個1組分為東西南北四象,分別稱為青龍(東)、白虎(西)、玄武(北)、朱雀(南)。青龍七星又稱為龍星。每年春季,龍星從田間地平線升起,此稱之為“見龍在田”。
《道德經》乾卦的第二爻(九二)有云: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這個卦面的意思是:龍出現在田間,有利于大德之人出來治事。也可以理解為: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已經嶄露頭角。千里馬遇見伯樂才會身價百倍,潛藏的「龍」,需要由具有龍德的人發掘和培養。
說回班會課,這門年輕的教育形式雖然因其巨大的潛力被官方認可和重視、在民間搞得如火如荼,但官方對它的定位似乎仍有些猶豫:一方面,國家的政策文本中多次提到了班會課的重要性,全國中小學也普遍都給班會課設有專門的時間,但官方卻并沒有為它發行專門的教材;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和學校也都把班會課比賽作為例行教育活動,但評優評先或職稱晉級時,這些比賽所獲得的獎項或證書又普遍不被官方認可。
種種跡象表明,政府對班會課的界定也是模糊不清的,至少目前沒有把它認定為一門學科。班會課就像一條盤臥在田間的青龍,雖然前途無量,但卻盼望著身懷龍德之人來點石成金。而它的內涵和外延,也亟需被厘清,以擺脫眼下這樣的尷尬境地。
一、班會課的內涵
“什么是班會課?”
許多班主任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多少都有點懵。于是我換了個問法:
你上班會課通常都做什么?
大家的回答就五花八門起來,羅列如下:
- 一般都談談量化、訓訓學生;
- 找個主持人,排個節目,演個小品;
- 安排工作;
- 分析考試成績;
- 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偶爾會鼓動鼓動學生;
- 搞辯論賽;
- 看電影;
- 上自習;
- 被數學占了……
看吧,仍是上一期提到的問題(點擊查看上一篇)。
關于班會課的定義,各大名家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我們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說法供大家參考:
- 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為解決班級或學生成長中存在的教育問題,圍繞某個主題而實施的班級活動。
——遲希新《有效主題班會八講》- 主題班會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根據學生成長需要和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安排,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采取適宜的方式進行的一種集體參與性教育活動;一般以會議的形式表現出來。
——鄭學志《高中主題班會設計技巧與優秀案例》- 班會課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類校本德育課程,是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班級成員共同參與的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靈活的教育時間、嚴謹的內容設計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它以班級活動為主要載體,以主題會議等為主要形式,是師生間、生生間、以及學校、家庭、社區間多方參與互動的教育過程。
——齊學紅、袁子意《班會課的設計與實施》- 主題班會是班級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圍繞一個專題或針對一個問題而組織的班集體全體成員共同參加的教育活動。
——李季、梁剛慧、賈高見《小活動,大德育》- 主題班會是指,在班主任的引導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特點,以學生為主體,經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策劃的班級教育活動。
——張亞男《中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
我們發現,各位名家對班會課的定義大同小異。綜合他們的見解,我首先把班會課的特征總結了出來:
二、班會課的特征
- 班主任為主導:班主任必須全程參與班會的設計,并在班會進行時適時總結和提煉,以保證班會課的方向和效度,否則很容易讓班會淪為「放羊」;
- 全體學生為主體:學生是班會課的主角,在班會課的實際操作中,一定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盡管班主任要在班會上發揮主導作用,但參與過多會把又班會變成「一言堂」,把握好度很重要;
- 有鮮明的班會主題:主題是班會的靈魂,不是泛泛而談,而要圍繞一個具體的專題或針對一個具體的問題來設計和組織;
- 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有了主題還有夠,班會課還要承載教育功能,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成長。因此,哪怕是開文藝晚會,目標都需明確——展示才藝、釋放壓力、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快樂;
- 有周詳的實施計劃:小到一個班會的選題策劃、活動籌備、組織實施,大到一個學期甚至整個學段的班會節數、主題規劃、梯度設計,都呈現出計劃性特征;
- 有豐富的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情感、態度、理想、信念,道德、紀律、法律、學習、健康、勞動、人格、審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等等各類主題兼容并蓄,無所不包;
- 有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主題會、交流會、報告會、聯歡會、朗誦會、演講賽、辯論會、技能賽、團隊會、節慶會、家長會、還有見縫插針的微班會,只要學生喜歡、老師方便、能出效果,哪種形式都可為你所用。
老師主導、學生主體、鮮明主題,核心三“主”可以保證根骨俱佳;有目標、有計劃、有內容、有形式,美顏四“有”則讓班會血肉豐滿。
有了「三主四有」,我們不僅可以以此為尺,去衡量遠近大小課例的優劣;還可以以此為槍,將其變成設計和優化班會的強大武器。
三、班會課的兩個爭議
1. 對班會課的稱呼
在以上名家給出的定義中,墜子除了齊學紅、袁子意直呼其名為「班會課」外,其他人都稱其為「主題班會」;此外,還有班會、班隊會、班主任課等稱呼。對此,各家說法不一,但隨后漸漸合流,基本達成一致意見。我們認為秦望老師的觀點最為客觀全面:
班會分類莫衷一是,不方便老師學習。我認為班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班會指的是主題教育課,是在班主任的主導下,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為解決班級中的教育問題,圍繞某一主題而實施的班級教育活動。
而廣義班會,是指班級中由老師或學生組織的各類主題會、交流會、報告會、聯歡會、朗誦會、演講賽、辯論會、技能賽、團隊會、節慶會、家長會等班級活動。
這種定義方法更注重班會的功能的發揮,而非學術概念的嚴謹,方便一線老師操作。
我們在《散打班會課》系列文章的輸出中談到的「班會課」是以「主題班會」為主,并在此基礎上對廣義的「班會」進行多樣化的探索與努力。
2. 「班會課」是「會」還是「課」?
我們發現,以上各位專家給出的定義中,中心詞都是「活動」。但也有其他說法:
- 有人認為是「會」:班會課的大多形式都是以「會」的形式呈現的,如主題會、交流會、報告會、聯歡會、朗誦會等等。從構成比例上來說,班會課的核心應該是「會」;
- 也有人認為是「課」:班會課具有明顯的課程特征,如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老師主導、學生主體、遵循課堂教學規范、還有嚴格的組織過程(定期開、有評比)。因為班會大多以校情、班情為基礎,解決班級的實際問題,齊學紅和袁子意甚至認為班會課是一門校本課程。
表面上看,爭議這個話題有點像玩文字游戲,但本質上是對班會課的定性問題,決定班會課發展的走向。就此我談談自己的理解:
- 班會是「會」而凌駕于「會」:雖然班會課有很多類型的「會」構成,但它的目標和功效不應該止步于「會」。前文提到,班會課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明確的教育目標,無論哪種會都要圍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個框架里開展;
- 班會是「課」而不足為「課」:雖然具有課程的部分特征,但班會一無教材、二無測試、三無官方評價體系的認可(見文首“招式解析”部分),;并且課程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班會則以立德育人為目標,不可相提并論。
- 班會是實打實的「活動」。無論是「會」還是「課」,都是一種德育「活動」。所以,專家們普遍稱班會為「活動」,算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四、再給班會下一次定義
探討了班會課的內涵和外延,梳理了「三主四有」七大特征,又厘清了班會課的兩個概念爭議,現在我們終于可以清晰地給它下一個定義了:
所謂班會,是班主任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目標性)和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安排(計劃性)或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內容性),圍繞某個鮮明的教育主題(主題性)而設計,并以恰當形式(多樣性)組織和實施(主導性),班級所有學生共同參與(主體性)的教育活動。
問題來了:這個班會課到底有什么用?都有哪些各類呢?
歡迎關注下期話題:《散打班會課·班會之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