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知】
在開始拿到這本《富蘭克林自傳》時,我對“富蘭克林到底是誰”以及“這個人做過什么”一無所知。這種傳記類的書我以前只讀過《林語堂傳》、《蘇東坡傳》以及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活著為了講述》,都是因為先喜歡這些人我才會去閱讀他們一生的故事。
我誠實地意識到如果不是【漫薇圓夢計劃】規定大家一起讀這本書,我可能永遠也不會翻開去看一看。之前在讀《越讀者》這本書時,作者給閱讀的類型分成了“生存需求閱讀”“思想需求閱讀”“工具需求的閱讀”“休閑需求的閱讀”四類。
生存需求閱讀: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
思想需求閱讀: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么。
工具需求閱讀: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
休閑需求閱讀:閱讀就是為了娛樂與消遣。
按照這個分類,《富蘭克林自傳》應該算是一本思想需求閱讀類書目,我們能從本杰明·富蘭克林一生的故事中間接學習他人生的智慧。
【新知】
書本的前沿部分就介紹了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身份,他被譽為“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人類道德與理性的最佳詮釋”。富蘭克林有著多重身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斜杠青年。
他是一位政治家,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多次起到決定性作用;他是一位科學家,發明創造了避雷針、新式火爐、雙焦距眼鏡等;他同時也是外交家、實業家、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作家等等。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內同時擁有這么多重要的身份,更關鍵的是他童年僅僅接受過兩年小學教育卻取得了如此多令人矚目的成就。書中說道:“充實他天才頭腦的途徑就是不懈地自學”。在讀第一章時,我就被他對自己一生的描述震撼了。
當我回顧我一生中幸運的時候,我有時候不禁這樣說:如果有人提議我重新做人的話,我倒樂意把我的一生再從頭重演一遍——我僅僅要求像作家那樣,在再版時有改正初版某些缺陷的機會。
毫無疑問,本杰明·富蘭克林對自己的一生是很滿意的。雖然我沒有達到他寫自傳時的年齡與人生高度,但我是否也可以回顧流逝的20多年,看看自己都有哪些成就與遺憾,是否愿意按照劇本重新來過呢?
【行動清單】
今天停下來思考這幾個問題:
1.20多年的人生你是否對自己過往的歲月足夠滿意?
2.你有過哪些成就與遺憾?
3.如果有機會,你想改變一些什么?
4.這些思考對你以后的人生有哪些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