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本章講述驕兵必敗哀兵不可欺,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用兵打仗有這樣的說法:我不敢輕易成為主動進攻的一方,而寧可成為被迫反擊的一方。不敢輕易向對方的陣地推進一寸,而寧可將自己熟悉的陣地讓出一尺。法律上也會講到誰先出手,先出手就不占理了。國共合作時期也是這樣就看誰先開第一槍,誰開第一槍誰就破壞國共合作。無論是進攻還是反擊,都是一種態勢,先出手必然有逆天道,逆天而行必不得天下人的幫助。如果做出被攻擊的態勢比會受到天下人的同情,獲得幫助,眾望所歸必能獲勝。所以這就叫做行動而沒有蹤跡,起念但是身不動,身雖不動但是態勢上已經開始有所行動了。要進攻去不顯露出臂膀,雖然面臨敵人,卻像什么敵人也沒有,雖然拿著兵器,卻像什么兵器也沒有。掩勢內斂行蹤和自我的行裝,欲取但是外在的態勢上卻沒有表露出來。這樣既可以出奇制勝,又可以在態勢上示弱。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斗志、氣勢、勇猛。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輕敵往往是建立在對自我評價過高的基礎之上,是驕傲的表現,自滿和驕傲必然會導致自大和不屑,這種態度必然會忽略很多細節的東西,戰爭中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導致失敗。“道”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進攻者不慈,驕傲者不儉,不內斂者為天下先,這些都是有違三寶的。失去三寶的結果就是失道,失道者比不為天下人所認同敬畏。
生活中強勢者很多,有些時候在我還會作勢裝點自我的門面,還要先聲奪人。但是用心體悟就會發現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這樣的,尤其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更是需要避免這樣的情形出現。先者,必然會暴露自我的態度和所處的態勢,所有對自我有利的情況會被對方了解的一清二楚。在這樣的的情況下處理事情很難達到自我所求得結果。后者,往往會后發制人,后發就是在觀察和體悟事情的變化方向,去對自我最有利的角度進行引導和處理。所以能不先者就要后發。另外一個就是氣勢,盛氣凌人是一種霸氣的狀態,處理問題時能夠示弱有時是最好的,示弱并不是認慫或者是說自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在態勢上造成自己是弱者,是需要大家幫助的,給對方造成覺得自我對弱者如此是一種犯罪、不好意思或是內心不安的感覺。這樣處理問題一定會使自我得到滿意的結果。
企業運營中對于競爭對手的狀態也是這樣的。在不可避免的商戰中,主動出擊和造勢示弱,然后厚積薄發哪個更有利于擊敗對手呢?先動的企業,處在進攻的位置上,對手企業一定會盡全力的出擊希望能一舉成功,但是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暴露出對手的所有弱點。那么企業就可以擊其弱點。企業在被動中不是束手被打,一定要示弱,那不是退讓和被打倒,這個時候的分寸就是不能造成被擊垮的樣子,只是暫時的退一步但是企業在堅持,在努力的掙扎,這樣的態勢一定會得到用戶的支持和認同。當時機成熟的反擊必能一舉奏效。
兵勝勢,不勝傲,勢均時守低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