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本章講述水易萬物,承載天下,水附剛勁納于心。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能攻破堅強之物的沒有勝過水的。乃在于水之作用沒有東西能代替或改變。柔弱比堅強好,柔弱能戰勝剛強,天下人沒有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卻也沒有能踐行這個道理的。所以圣賢之人說:能包容國家罪愆、承受對國家指責的人,是國家政治的真正主人;能包容承受國家不吉祥,才是天下真正的王者。正當的語言要用相反的道理來理解,正當的理論要用相反的標準來評價。在表面上看是相反的,實際上是相當的。第八章講“上善若水”,是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自愿處在謙卑的位置,卻保持著廣利萬物的高尚品格。而本章所要贊美的,卻是水不可被改變的韌性,也正是在水性不可被改變的意義上,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為什么說“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自古人們對水的認知和體悟非常深刻,從兵法、拳法到兒女情長時的以柔克剛,柔弱作為一種策略的應用,無處不在。自我的體悟是水性柔雖然沒有形狀但卻納萬物于內,生養孕育天地萬物,天地萬物莫不歸于水的胸懷。水在外表現出來的氣勢就是柔弱,但其韌性卻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柔弱可以勝剛強。“正言若反”是辯證的思維,也是人們常說的忠言逆耳,自我在體察和評判、分析的時候,很難做到集眾人的智慧,往往會自我的主觀刻板印象為主,不能先柔弱自我內心的主觀臆斷,像水一樣納進百川然后融合后在作出判斷。
生活中自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是否能像水一樣先使自我內心和狀態處于柔弱的事態呢?在保證不起激烈沖突的前提下去解決問題,避開鋒芒因為“善勝敵者不與”,然后謀求解決的辦法。辦法就是在適當的時機行動或是以善念感動之,因為柔克剛所以再剛強的的人也會被戰勝。生活中具備承擔和接納的品格很重要,對于事情自我要有擔當,即使受委屈或是羞辱也要勇于擔當,這種擔當不僅是責任還是胸懷和慈悲的體現。個體所能承受的擔當應該是無限的,不因自我內心的狹隘產生對自我對他人的傷害,這也是一種修行辦法和入世體悟的法門。
企業運營中必會受到競爭對手的打擊,示弱無疑是解決問題最好的途徑。示弱不是害怕而是一種迂回的策略,凡是先動者必然會露出自我的弱點,自我示弱就會掩藏自我的弱點迷惑對手。示弱不是真的不去競爭而是用一種柔弱的態勢慢慢的吃掉對手,讓對手在不經意間慢慢的被削弱被吃掉。應為先動者必然會處于一種自我欲望膨脹的階段所表露出來的也是不可一世,所展示的也是其最強勁的東西。一旦企業正面沖突其結果一定是被對手嚇到或是被對手帶到不可逆的危險境地,這對于企業來說是很不明智,已經打破了企業自我的平衡態勢,所以這是不可取的。示弱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對對手的輕視,只要你不理睬那么他的強勁氣勢就會被慢慢的磨掉,從而喪失斗志。
水千變,不離宗,示弱處,勝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