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孩子一起看展,對我和孩子來說是一項很好的親子活動,尤其在寒冬或酷暑天氣,更喜歡鉆進某個博物館、美術館來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
透過作品來領略這位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筑大師的魅力。安藤忠雄從一個三流拳擊手到國際頂尖建筑大師的逆襲,自學成功,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也無得自任何大師的傳授。
(展期:2017.12.30-2018.05.20)
安藤的成功歸因于他廣泛多方面的閱讀與旅行,親身體驗這些歷史建筑而獲得啟發,直到今天他仍持續而不間斷。正如已入場墻面上的這句“這些年,與其說自己是不斷挑戰到了今天,我更愿意說我是以自己的方式,拼盡全力地活著。”
明珠美術館
籌備近兩年的明珠美術館以及“光的空間”書店期待已久,位于上海愛琴海購物公園,7層的“光的空間”書店通過一個神秘的區域巧妙地與8F的明珠美術館渾然相連,構成了一個“蛋”形的整體。
這個1:100的模型,是整個展覽的核心環節,大家都叫它“安藤蛋”,蛋意味日語中的“卵”,象征著新生。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直接看到這顆“蛋”的內部。對照設計稿再來細品設計師的構思與邏輯,感嘆安藤運用簡約幾何圖案構成既巧妙又豐富的設計效果。
這個展區詳細的介紹了安藤忠雄幾十年以來的創作歷程,橫跨安藤的5個創作時代,涵蓋了他一生20個重要事件,事無巨細,堪稱魔都史上最全安藤圖鑒。
安藤的突出貢獻還在于創造性地融合了東方美學與西方建筑理論,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間”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內在聯系。其中有關于不同主題和人群的思考,如下圖中“對孩童成長環境的反思”。
“他始終覺得,孩子們是希望,應該在與伙伴們自由的玩耍中激發好奇心,磨煉感性思維,培養勇氣和責任意識。不應被過度保護,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精疲力盡的奔跑。一個國家,要強盛,要變革,就得激發孩子們的野性,讓他們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認識和了解世界。培養人格的教育,是國民和國家蛻變重生的希望。”
進入這個區域,地上呈現出的“幾何光形”讓我們頓時回想起了去年的詹姆斯·特瑞爾展。三種光影圖形:方、圓、角不僅是展覽三部分的線索,更是安藤作品中的重要標志元素。
我家小子最喜歡各種精致的原型,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我們在透過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等進行內部結構的解讀和探知。
孩子在看原型時,對這種縮小版的房子會特別有興趣,從那些2D平面圖,一下子變成了3D立體模型,里面還有小人、小車、小家具、小景觀。這種視覺沖擊和感知,對孩子認知物體、空間、透視、結構等知識原理,是再好不過的形式了。
看完作品,我們來親近下大師的手稿和所有代表作的高清藝術圖片。
這個藍色空間,從影像、圖片到模型,全貌展示了安藤忠雄一生中最重要的項目“直島改造”。小子獨享著這個空間,眼前的畫面一幕幕的轉換,他看到了什么,他在想什么,我無法預知也無法解讀,但我知道他一定有自己的感知。
安藤忠雄最著名的跨界設計「Dream Chair 夢想之椅」在視覺和技術上都挑戰了我們對椅子的認知。安藤忠雄把夢想椅子變成了現實,他鼓勵人們應該付出更多的時間追逐夢想。椅子的個人特征鮮明,將三維曲木板技術運用到了極限,用單張木材打造出充滿雕塑感的造型。小子覺得椅子后面的那個洞很有趣,各種猜測,我們想出了很多有趣的可能性。這樣一件看似簡單,卻留給人們更多想象和樂趣的藝術品,真是秒。
“光的空間”新華書店
7層“光的空間”書店通過一個神秘的區域巧妙地與8F的明珠美術館渾然相連。安藤運用清水混凝土結合幾何模塊的穿插交錯,創造出一系列讓人驚嘆的劇院內部空間。寧靜的展廳、靈動的外廓、挑空樓梯與自然光線的完美結合,形成了絕妙的光影效果。
“書店+美術館”的創意組合,這才是安藤忠雄“光的空間”書店的真正精髓心臟!層高足足撐起3層民宅的書架,在環形的空間里,毫無間隙地鋪滿整個墻面。柔和而精致的日系原木色,一瞬間拉近了你與它的靈魂距離。
順著變幻莫測的樓梯,轉圈圈往下走,便可以直達7樓已經對外開放的營業區。
這里最大的特點就是中間通透的書架,書架中間的方形鏤空讓人可以將通往深處的層層書架盡收眼底,來自遠方的光線與方格重復之美共同構造了一幅猶如幻鏡的場景。
“人們和書的關系日漸疏離,我們希望這個空間能增加人與人、人與書的邂逅,使人們對書產生新的認識。猶如光之于建筑,只有閱讀,能讓未來的希望照亮人們的心房”——安藤忠雄
這個電子閱覽屏幕,是最后的一個體驗低點,系統響應速度慢,界面沒有適配豎屏進行調整,頁面進去出不來。所以UI布局和交互方式都不太好,沒有起到輔助閱讀查詢的作用。
最后還是用大師的話來做個結尾:“站在黑暗中,朝著眼前的光明,緊緊抓住每一次機會,拼命向前,實現夢想!”對你對我,對孩子,我們一同共勉。
很多朋友會問,你帶孩子去看這些藝術展、設計展或是博物館,跟藝術設計親近獲取了這種“喜悅”有什么用?我的思考和感觸是在藝術或設計思維的教育里,都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最終的目的;藝術和設計思維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和思維方式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便是我認為最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