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行完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也就越來越近了,尤其是起著決定性質6月的中高考,一些學生家長每日吃不下,睡不安,總是有諸多的放心不下。要么怕孩子臨考前生病,營養跟不上,只要聽說哪種保健品好,就千方百計買來;要么怕孩子復習不全面,到處探消息,收考題。但是實際證明家長有時候真的是幫倒忙。
第一名:嘮 叨
多項調查資料顯示,初三學生感到最重的心理壓力很多是來源于他們的父母,心理學上講的"考試焦慮",在某些父母身上體現得甚至比兒女還明顯。家長的這種"考試焦慮癥",勢必加重考生的考前焦慮。
因此,孩子和父母都要以平常心來面對中考,不要在家里總是"中考長"、"中考短"地議論,搞得家庭氣氛緊張。這就是說,在孩子面前,適當的提醒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成人及時適當的引導。但是當提醒變為"嘮叨"后,效果反而不好了。
父母最常嘮叨的話語有哪些?
不許玩,快學習。離高考還有××時間了,你要分秒必爭。
我們孩子考試一直在班里××名,考××學校肯定沒問題。
你只要管看書學習,別的啥也不要想。想吃啥、喝啥,我幫你做去。
好好復習,考時來個超常發揮!
去年誰家的××考上了××重點大學了,你像他一樣就好了。
你們班××這次模擬考試得了多少分?
第二名:過分關心
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我們每天都盯著他完成作業,還專門請假回家照顧孩子,為什么成績還是上不去?孩子平時學習很累,我就照顧好他的生活,連家務都不讓他做,為什么孩子成績沒有長進?
有以上問題的家長基本確定都是過分關心孩子了。
中考在即,有些家長把考生看成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請假在家專職為孩子服務,說話輕聲輕氣,走路小心翼翼,甚至有的母親陪伴孩子復習。一會兒給孩子端上一碗熱奶,一會兒給孩子送上西瓜……
家長對考生的過分保護使考生產生心理壓力,失去平常心態,影響復習質量。
一位考生說,母親的過分關懷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心里感覺很恐懼,萬一我考不好怎么辦?我真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第三名:過分干涉
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制定復習計劃,給孩子設立了很多清規戒律,不許孩子接電話,不許孩子打電話,不許孩子看電視……
這些考生家長的心是善良的,可是違背了孩子的心理需要,產生的后果是增加了父母與子女的心理隔閡與不滿,甚至產生與父母的沖突。一位考生說,我在家里一舉一動都有很多眼睛監視著,沒有什么自由,我對父母的做法很氣憤。
在這樣的心態下孩子能復習好功課嗎?
孩子怎么復習、怎么安排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要橫加干涉,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當然,家長也不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讓孩子放任自流,這也是不對的,孩子在高考備考期間,可能有一些做法會影響學習,比如說,有些孩子對電視劇很迷戀,本來只想看一會兒,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就繼續看下去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給以必要的提醒也是應該的。
如果以上所有你都中槍,請您馬上采取措施,不然過了期中考試,后悔都來不及了。
致所有家長朋友:
首先,當孩子即將放學回家的時候,我們要在情感上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給他們放松身體和心情的空間,讓他們決定是否與我們交談,允許他們設定談話的基調,而我們只是作為一個傾聽者。
其次,由于我們自己的情緒條件作用,我們傾向于把不必要的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常常不經意就會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帶著負面情緒向他們提出要求,習慣于從情感而非邏輯層面作出反應的孩子,會以同樣的情緒回應我們。這就定下了互動的基調,如果他們從我們的語氣里聽出不滿和焦慮,就會生出一定的抵觸,因為他們覺得無法在情感層次滿足我們的需求。
針對親子關系而言,孩子需要明確的知道,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是安全的,無論他們的表現如何,他們仍然是很好和很有價值的人。自我感覺良好,促使他們想要做好事。在有意義的聯結氛圍下,孩子才能自然而然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在此之前,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看到他們的真實需求,與他們坦誠相待。當孩子感受到來自我們的接納、理解和共鳴,就會愿意配合我們向好的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