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周的時間讀完了Vincent Ruggiero 的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由于剛讀了被譽為批判性思維界圣經的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之后,讀起來這本書覺得十分輕松。
該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一些概念性的東西,諸如你是誰,什么是批判性思維,什么是真理?
第二部分主要詳述了我們會犯的錯誤:
1.我的觀點總是更好的 ?
2.拒絕改變 ?
3.傾向于隨大流
4. 面子第一,觀點第二 ?
5. 固化思維,將特殊一般化
6. 過度簡化
7. 匆忙下結論
8. 站不住腳的前提假設
9. 邏輯謬誤
第三部分則給出了策略:
1. 正確地認識自己 ?
2. 善于觀察
3. 理清論題,細化問題
4. 尋求證據
5. 闡釋論據
6.分析觀點
7. 得出判斷
該書最大的優點在于:每一章節后面都附有練習,通過這些練習,讀者可以回顧本章所學到的方法,或者去辨別思維的錯誤,從而優化自己的思考。但是許多讀者往往只看章節內容,以為自己都掌握了,從而忽略了練習。而我認為,這些練習不僅是在讀的過程中去做,并且有些問題我們有可能當時思考不出來,在讀完書之后,可以反復地去看這些練習,逼迫自己去思考,從而達到讀此書的目的。
除此之外,該書用詞相對簡單,并且里面的一些句型,中國學生應該不陌生,至少在我教的考研寫作中,有些句型我鼓勵學生去用。因此在語言方面,讀起來不會有太大的障礙。因此,我鼓勵大家可以直接看原版,而非中文譯本。
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作者建議可以問自己如下問題:
1. 有什么東西影響和塑造了我對自己的認知?他們是怎么影響我的?他們是如何影響我的個人形象的?
思考:我想是自己逐漸塑造起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我對自己的認知。
世界觀讓我知道、了解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除了我的生活方式,還有許多我沒有見過的卻也自洽的生活方式;人生觀讓我知道我自己想要追求什么,了解自己的意義,甚至了解自己每天奔波忙碌的意義;價值觀讓我去面對這個紛雜的世界,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正確的。我該在這些對立中如何選擇。
三觀交融起來,影響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這些決定影響了我的行為,而正是這些行為塑造起了我的個人形象。
2. 在什么情況下我是一個可以批判性思考的個體?而又是在什么情況下我不能獨立思考?
思考:在交流過程中,如果我心平氣和、不帶主觀色彩或者不想著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 別人的時候,我可以理性地思考、平等地交流。而如果我一旦萌生我的觀點就是比你的好,甚至將觀點上升為對人的批評時,就會被情感控制,而不能獨立思考,
3. 我對真理的觀點在何種程度上是有依據的?
思考:我們可能會被自己的感知所欺騙,并且我們掌握的信息有可能是不完整和不準確的,因而我們自己認為的真理在別人來看來有可能是不正確的,或者我們這代人認為的真理在下一代可能就是謬誤了。那么究竟我們怎么樣來面對真理?
大抵應該是這樣的心態:我知道我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并且很容易受到別人觀點的影響,同時我不可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可以觀察時更細致一點,思考時更全面一些,下結論時更謹慎一些。如此地話,我就有可能更加接近真理了。
4. 我能從事實中分辨出道聽途說和謠言嗎?我能辨別出假設和猜測嗎?
思考:我們在提出一個結論的時候,要提供得出該結論的論據,如果論據合理,推論恰當,我們才能稱之為結論。如果不是,就只能是個人觀點,甚至是道聽途說。
假設就意味著交流者假定我們已經知道的一些事情,從而在對話中將這些知識設定為交流的前提,而如果交流雙方并沒有對假設達成一致,則會風牛馬不相及。
猜測則是基于感覺或者直覺對問題提出評判,并且自己也不確定它是否正確。比如:我們猜測,明天可能會下雨。或者 在聊八卦的時候,我們會說,他有可能真出軌了。這些都只我們基于零星事實而做出的主觀猜測。
5. 我對自己的觀點通常是什么態度?在交流時,我是否總認為“我的觀點是更好的”?
思考:由于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識,同時我們了解的信息可能會有偏誤,因此包括專家的每個人的觀點都有可能出現錯誤。因此在表達觀點的時候,我們最好做好足夠的觀察,有充分的證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不只是依賴于自己先前的習慣或者直覺。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的成長,要不時修訂自己的觀點,不要因為對某件事情熟悉了,就故步自封。
在與人交流時,大部分人都會有我的是更好的這種想法。并且大家都不愿意去改變,因此造成溝通過程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