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家安藤忠雄》筆記

《建筑家安藤忠熊》
《建筑家安藤忠熊》
  1. 重要的是------"有沒有為使用建筑物的人們著想?有沒有實現當初的承諾?"

  2. 在設計事務所這種小型組織當中,我不希望員工像大企業里的員工那樣,有"大概別人會來做"、"上司會負責吧"這類依賴的想法,成為責任歸屬不清的糟糕上班族。自己判斷狀況,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不斷犯錯不斷前進,樹立勇于承擔后果的覺悟------我希望聚集的是如此強而有力的個體。從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的四十余年間,我一直懷著這個愿望經營事務所。因為我們用別人的資金來建造對此人而言可能是唯一的一棟建筑,所以需要我們相當的覺悟與責任感。

  3. 我嚴格告誡員工對待前來事務所的學生要遵守兩點。第一,在他們的名字后面一定要加上"先生\小姐"的稱呼,不可因為對方是晚輩就抱著傲慢無禮的態度。令一點是,請學生們工作時,務必牢記他們是為了學習而來到事務所的。

  4. 少年時代這種沉醉于制作東西的體驗,使我獲益良多。感受不同材料的材質,驚奇于制作東西的方法,體驗不受外形限制,從物體的形成來思考的自由。

  5. 木工廠的一位師傅數十年如一日的削著木頭,他曾說:"木頭也有個性,所以一定要讓它們往好的方向伸展。"其實,制作東西,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也在賦予物體以生命,可以說是一個崇高的工作,工作時更有觸摸著實物而感受到活著的充實感。而建筑家可以擺脫實物形體的限制,能夠自由地想象,但也失去了接觸物體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成為工匠與成為建筑家,對自己而言究竟何者才是幸福呢?我無從得知其中的答案。

  6. 十七歲的我就拿到了職業拳擊手的執照.....拳擊是一種豪不仰賴他人的格斗競技,比賽前幾個月,會只為了那一戰而拼命練習,有時還必須絕食來鍛煉肉體與精神。如此堵上性命,獨自承受孤獨與光榮。

  7. 當一個回合結束,回到自己的角落時,只好自己拉椅子拿水喝。忍受孤寂,走向擂臺,獨自決一死戰的經驗,我認為在許多方面都讓我建立了自信。(作者獨自一人去泰國比賽,沒有請助理)

  8. 這讓我看清了不管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達到那般境界的殘酷現實,心中的"或許能夠拳擊維生"的淡淡期待被徹底擊碎,當下我就決定放棄拳擊。那是開始打拳的第二年,也正好是高中生活邁入尾聲的時候。(作者遇到日本拳擊明星訓練后)

  9. 無視于身邊大多決定要到鐵工廠或汽車工廠上班的同學,我把就職拋在一邊,選擇了自由。我也試了一段短期的上班族生活,但天生愛好自由又脾氣暴躁的我,自然待不下去,沒多久就辭職了。然而,選擇自由的同時,沉重的責任感也隨之而來。一想到外婆只憑一雙女人的手獨自將我養育成人,我便下決心不再給她添加任何麻煩,一定要自立跟更生。

  10. 遇見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就是在每天自學摸索的20歲時....我發現了一本書,作者的名字是屢次出現在現代建筑書籍中的勒‵柯布西耶。我不經意的拿起來隨便翻閱,瞬間直覺告訴我:"就是它了!"....即使是二手書,對當時的我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無法當場買下來。我怕這本書引起別人的注意被買走,于是我偷偷把它藏在了一個不明顯的角落后才離開....結果,將近一個月后我才把它買下來。

  11. 終于到手的書,光是翻翻看看已經無法滿足我,我開始臨摹圖畫與設計圖。一次又一次地描繪這柯布西耶的建筑線條,幾乎是到了記下所有圖畫的程度。....他的存在,讓我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崇拜。

  12. 但跟這些不安比起來(出國的不安),我對未知的歐洲的好奇心更強烈。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建筑的歷史就是從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到近代的西歐建筑的歷史。從照片中看到的西歐建筑蘊涵著強勁的力量,這是講究細節,強調與自然融合的日本建筑所沒有的。我想到那個地方,親眼確認那股強勁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13. 即使是相同的知識,通過閱讀抽象的詞匯而獲得,與在實際中親自體驗來理解,所獲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初次的國外之旅,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地平線與海平面。有了領悟地球風貌而得到的感動。

  14. 當我把旅歐的決心告訴外婆的時候,她說:"錢不是拿來存的。錢善用在自己身上時才有價值。"這句有力的話語,讓我帶著無牽掛的心情出國。此后,在成立事務所的前四年里,我只要存夠了錢就會去旅行。正如外婆所言,二十幾歲旅游的記憶,成了我此后的人生中無可取代的財產。

  15. 問題是在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這是關系到人們對居住真諦的理解的問題。對此,我的答案是:讓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質。

  16. 我經手的房子不僅改變了外形,連住戶的生活形態也必須隨之改變,因此委托人本身也做好了相當的心理準備了吧!

  17. 我的建筑服務于清心寡欲且堅強度日的人,打造有如修道院般的住家。到70年代為止,我的這種想法,和那些就算沒什么預算也要擁有一個家、建立自己生活風格的住戶的想法,幾乎不謀而合。

  18. 無論如何,我人生最后的工作一定是蓋住宅,這是我唯一也是最強烈的堅持。

  19. 我從事建筑行業已過了四十年,雖然社會與建筑行業的環境有很大改變,但我面對建筑的基本態度,依舊是"對抗都市的游擊隊",絲毫沒有改變。

  20. 建筑必須是那個地點與那個時代的獨特產物。問題不在建筑的規模大小,而是對于現實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質疑,重要的是建筑背后那股強烈的意志。

  21. ”無論如何,人生可不能無趣。在拼事業的階段,試著保持興奮感去過日子吧!不會感動的人是無法成功的。"經常對我說這句話的佐治先生告訴我一首詩,要我將它記在心上,這首詩就是烏爾曼的《青春》:"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

  22. 對于建筑家而言,像教堂這種超越單純的功能性,而其精神上的表現備受期待的建筑,是在自我思想層面上極為重大的挑戰。

  23. 我心中抱持的意象,就是中世紀歐洲的羅馬式修道院。修道士們真的是消磨著自己的生命,將粗糙的石頭堆疊成形打造出有如洞窟一般的禮拜堂。在那種簡樸之至的空間里,強烈的光從沒有玻璃遮擋的開口直接射入,寧靜地照映出地上石面的表情。
    那種莊嚴而美麗的,直搗人心的空間,能否用混泥土箱子將它表現出來"光之教堂"就是在這樣的想法下誕生的。

  24. 人的"信念"有著超越經濟局限的力量。設計光之教堂時,我的事務所已發展了二十余年,周遭的環境也變化極大,不復當年事務所成立時的光景,"為何而做,為誰而做"我一直在自問,并深刻地省思著。

  25. 聽過我靠自學成為建筑家的經歷,有人以為那是條華麗的康莊大道,但那是完全誤解了。在封閉保守的日本社會中,一個人毫無后盾,獨自追逐成為建筑家的目標,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開始盡是不如意的事情,想嘗試些什么,大多以失敗告終。
    盡管如此,我還是賭上僅存的可能性,在陰影中一心前進,抓住一個機會,就繼續朝下一個目標邁進....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的活下去。總是處于逆境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過程中找到活路。
    因此,要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找到些什么,那不會是卓越的藝術資質,只有與生俱來的正面迎向嚴酷的現實,絕不放棄,要堅強活下去的韌性。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做"影"的艱苦現實,而為了要超越它,就必須鼓起勇氣向前邁進。

  26. 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我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從遠處凝望光明,超它奮力奔去,就在那 拼命忘我的時間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光與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來,從中學習到的一點屬于自己的人生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