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道副總裁許維
不知不覺中,我好像有將近一年沒有打過出租車了。
古人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坐過了專車,誰還會愿意繼續去做出租車呢?不但車況好,司機服務態度好,而且,它!還!比!出!租!車!便!宜!
5月19日的下午,借著回訪客戶的機會,我和易到用車CEO周航聊了將近3個小時。作為專車市場最早吃螃蟹的人,他完整的經歷了這個市場演進的全過程,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將我們的對話內容整理成文,分享給諸君。
上半場:面向高端商務人群的局部戰爭
航叔屬于企業家當中特別愛思考的那一類,他總是喜歡從一個具體問題引申開去,把它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下進行解讀,而不喜歡一味談論自己的公司。他自嘲自己是是一位“文藝大叔”。
航叔的文藝屬性既成就了易到起跑階段的領先,也讓他在最近陷入了被動。航叔是一位推崇“工匠精神”的老板,他喜歡“打磨”產品,給客戶提供“超出預期”的用戶體驗。有著這種偏好的老板一般都會選擇“小而美”的“高端”市場,老羅的錘子手機如此,周航的易到用車亦如此。
易到是最早進入專車市場的公司之一,在2010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里,易到沒有碰到什么競爭對手,日子過得很滋潤。易到的商業邏輯是:專注于為高端商務人群,提供高質高價的服務。
“高端商務人群”不差錢,想多花點錢坐好點的車卻沒有人提供這個服務,易到滿足的正是這部分人“坐好車”的需求。由于這部分人在所有乘客當中占比不大,易到做的其實是一個增量市場,競爭壓力自然也就不大。
易到其實和uber一樣,也不想自己擁有車輛、自己養司機,它只想做一個連接自由車輛和乘客的中介平臺。不過uber是通過系統去分配資源,而易到希望系統能退到后面,讓司機和乘客以市場化的方式配對。
在這三年里,易到舒適的享受著藍海市場的紅利。周航的商業邏輯是自恰的:只做高端客戶群,因為這部分客戶的需求真實而堅固,易到可以獲取足夠高的毛利。這是一條“窄市場、高毛利”的道路,和規模相比,周航更在乎利潤。
下半場:面向城市中產階級的全面戰爭
好了,現在讓我們進入專車之戰的下半場。這場戰爭的經典之處在于,它的上下兩個半場遵循著完全不同的發展邏輯,非常值得玩味。
1、上半場易到定位于高端商務人群,開辟了一個增量細分市場;下半場uber、嘀嘀定位于城市中產階級,直接和出租車搶客源,開始動存量主體市場的奶酪。
2、上半場易到依賴運營現金流支持業務擴張,財務健康但增速不快;下半場uber、嘀嘀靠巨額融資支持業務擴張,不看利潤只看規模,增速飛快。
3、上半場易到通過模式創新、提升體驗等手段“精耕細作”,從而支撐高定價;下半場uber、嘀嘀發起了價格白刃戰,神馬模式、體驗都不重要了,就看最后誰能比誰多一滴血。
在經過了3年的小規模局部戰爭之后,專車之戰正式轉入全面戰爭階段,其激烈程度、波及廣度均上了一個量級。
在目前這個局面下,周航是有點郁悶的,他花了三年時間構筑起來的商業邏輯,在面對價格屠刀時竟然一點辦法都沒有。跟,還是不跟,這是個問題。如果跟的話,易到沒有那么多錢去燒。如果不跟的話,可能就會在這一輪價格戰里被洗掉了。
所以我們看到易到最近推出了“E-car”這條新能源車產品線,定價和人民優步、嘀嘀快車看齊,0.99元一公里。國家對新能源車有補貼,加上新能源車油耗低,易到在拉平價格線的同時盡力在控制成本,也是不容易啊。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現在我們把視線轉向uber和嘀嘀這邊,它們的處境看起來比易到好得多,一個干爹是谷歌,一個干爹是騰訊和阿里,天天比著誰花錢更快。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的陽光下,享受著美帝的價格補貼,心里還真是感覺美滋滋的呢。
不過Uber和嘀嘀其實也有難題:
1、短期難題:到底什么時候可以結束補貼?畢竟俺們不是公益組織啊!
2、遠期難題:專車市場會不會存在泡沫?由于猛烈的價格補貼,uber和嘀嘀已經把價格做到比出租車還低的水平,現有客戶當中到底有多少屬于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一旦取消補貼,價格恢復到正常水平以后,會有多少客戶放棄使用專車?到時候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龐大車隊,又該如何處置?
第一個難題其實誰也沒有答案,就像玩德州撲克一樣,不但要看誰底牌好,還要看誰的神經足夠強大。
第二個問題相對容易回答一點,現在沒有數據,我們沒有辦法估算取消補貼之后市場萎縮的規模,但萎縮基本是一定的。專車的成本來自車、油、人,中國的車和油的成本在世界范圍內都算是高的,只有人的成本稍低,再加上中國出租車行業定價在全世界范圍內偏低,專車要想做到比出租車價格低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取消補貼的話,專車價格一定會高于出租車,現在混進來的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就會放棄使用。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價格戰都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術。不過Uber的野心是比較大的,它并不滿足于on demand for car,它想做的是on demand for everything,如果把專車作為一種引流的策略的話,價格戰倒也解釋的通。嘀嘀會是同樣的策略嗎?也許是吧。
未來的可能性:汽車共享
現在讓我們把這些具體問題放一放,看看除了價格戰以外,專車服務還有沒有差異化的可能。在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航叔又有了精神,他提出的“汽車共享”概念頗得我心。
去年9月份,我買了人生中第一輛車Volvo S60L,雖然我對它很是滿意,但也時不時的會對其他車萌生興趣——
要是有輛奧德賽就好了,可以帶著一家老小出去玩玩;
自己一個人開,其實V40比S60L要實用、省油,而且操控性更好;
森林人的全時四驅真心贊,真想一路開到西藏去。
有沒有人和我有同樣想法的?有木有有木有?我打包票肯定有。
汽車其實是很細分的一類產品,不同車型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樣化而且一直處于變化中的,但一般來說一個家庭只會買一輛車,這就等于只有一個需求被很好的滿足而其他需求只能被忽略了。
“汽車共享”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客戶買的不是車輛的所有權而是使用權,只要跟汽車共享服務商繳納一定的年費,或者按使用時間或里程付費,就可以隨意選擇它的車型庫里的不同車輛了。如果有人提供這個服務的話,我肯定就不會去買車了。
據航叔說,現在各大汽車廠商也都在探索這個方向的可能性,國內的車廠基本上都和易到聊過合作意向了,以后易到和車廠可能會聯合開發一個安裝在車內的硬件,以便于進行共享車輛的管理和計費。
我個人非常希望“汽車共享”能早點實現,這是一件比開發新能源車更加能夠節省社會資源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