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刻苦、努力、安靜就能學好,孩子成績就能提高?有無更科學更創新的學習方法代替這套傳統的學習方法哪?這本書會給到你一種新的啟發和答案!
在該分心的時候分分心,這是好事而非壞事。當然,前提是你還會回來解答難題,而不是陷在Facebook里出不來了。
拖延也同樣可能對你有好處。
睡眠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睡眠中的不同階段能鞏固不同的學習內容,這又是一個可以量體裁衣的例子。了解了睡眠的不同階段及功能,可以根據自己最為迫切的需要,有意識地調整睡眠時間。
如果真的存在最理想的學習者,那他一定不是照著傳統的忠告去學習,相反,他應該很懂得放松,很善于不拘一格地學習。
學習的時候,傳統的認為需要安靜,需要專注,其實也不然。不僅應該讓朋友來找你,而且他們可以是你必不可少的助力。還有好些你以為的壞事,其實很可能是有助于你學習的好事情。
如果我們不再死守這種常規的學習場所,而是頻繁更換不同的地方,那學習效率反而更高。換句話說,堅持固定不變的學習常規程式,反而可能會降低學習效率。
把學習化整為零、隨機穿插到日常生活中去,很多時候反而能提升大腦的記憶效率。那樣做,看起來好像耽誤了時間、分散了注意力,可實際結果卻并非如此。
在這里,我們將關注最新的科學發現,從中發掘我們需要的工具,以助我們達成這一目標,而且是輕輕松松地、不必累死累活地達到這一目標
有一些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是打擾學習的最惡毒的敵人,包括懶惰、漠視、分心,其實也能成為幫助我們學習的“大好人”。
第一章大腦
大腦工作就像攝影劇組,導演就是自己。
這一發現的意義顯然很明了:左腦是智者,是語言專家,與右腦割裂開來后,人的智商完全不受影響;右腦是藝術大師,是處理空間與視覺的行家。左右腦必須密切配合。
左腦這一敘事系統模塊就叫解釋器。
遺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過濾”功能,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腦能夠專注于某一件事,只讓該出現的信息出現于腦海。
遺忘式學習”,這個名字既能彰顯其字面意義,又能突出其精神宗旨,還能給人以正面激勵。
這套新理論能給人的正面影響之一就是:才剛學過就忘掉了很多,剛接觸某個新課題時尤其如此,這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努力、不專注,也不是一個人本身的缺點;相反,這證明大腦正以其恰當的方式工作著
為什么用圖像考試,學生能回憶起的數量會增加,而用單詞表就相反呢?
遺忘式學習
學習的科學
記憶是不會“丟失”的,不會像我們以為的那樣越變越淡,直至蹤跡全無。準確地說,“丟失”了的其實只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提取能力不同于儲存能力。
提取能力指的是你能想起其中某個人名字的速度有多快;而儲存能力指的則是你與某個人之間的熟悉程度有多深。
如果能還原到最初學習時的場景中,記憶效果的確會更好。”
內在心境對記憶的影響
參與者大腦的記憶再現功能在大腦處于與之前學習時的狀態相同時,無論是否處于亢奮狀態,均體現出了最好水平。
我們可以很容易做到成倍地增加與記憶內容相關聯的感知提示數量,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我們的學習場所加倍——多換幾個地方。
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顧名思義,就是把一次集中學習打散成數次學習,并拉開每次學習之間的時間間隔。用這種辦法學習,學得的東西不會更少,而記得的時間卻能長久很多
分散式學習能讓我們的記憶事半功倍。
如果兩者在強度上完全相同,但在時間上一舊一新,則再一次的重復對前者的價值更大。”換句話說就是:剛剛學過一個新概念之后,你不必立即復習,因為這么做并不會加深多少記憶,甚至完全沒有意義;相反,如果一個小時之后或者一天之后再復習,那才會有效果?
第一次學習過后,一個新單詞能記住一兩天;如果第二天復習一次,那這個新單詞能再記一星期;如果一星期時間到了再復習第三遍,那這個詞能記住將近一個月
學習的科學
再說一遍,“臨時抱佛腳”在緊急關頭的確很有用,但問題是,所得記憶不會持久而分散式學習卻能讓你記得長久得多。
沒錯,這么做需要先花點力氣做做計劃,畢竟沒有什么是能平白得來的。但是,從學習科學的角度來說,拉開時間間隔來學習已經很接近于讓你白得好處了。沒有比這更劃算的了,也沒有比這更值得你試試看的了。好好選個課題來試試吧。請記住,時間間隔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讓你的記憶保持得更長久。
回想比被動的重復效果要更好。也就是說,以背誦為例,學到差不多的時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盡量用心去回想剛才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比直接再看書要更好。如果我們‘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詞句,那幾乎可以肯定下次還能再想出來;而如果我們‘直接再看書’,那么下一次很可能還是離不開書。
閱讀和學習以及背誦的最佳時間
30%閱讀和學習,剩下的就是憑記憶去背誦。
先花1/3的時間去學去記,剩下的時間則要用來憑記
考試是記憶的好幫手
考試也即記憶提取練習
以更高要求去運作,從而使知識更深刻地印在了腦中。更直白地說,跟直接學習相比,預考更容易把知識“趕進”腦子里去
學習的科學
先把難題放到一邊的作用就是讓你放下剛才自己已經想過的所有思路,讓大腦里的意識不再指手畫腳,從而給潛意識一個自己去琢磨的機會。
學習的科學
我們曾經講到“遺忘”有助于“學習”,作用之一是“過濾器”,作用之二是“被動地強化再次學習時的記憶”。這里則是作用之三了:促進解決問題時的創造性思維。
這么學就對了烏納西奧和奧默羅德把孵化休息歸結為三個類別:其一是放松,比如躺在沙發上聽音樂;其二是輕度用腦,比如在網絡上漫游;其三是高度用腦,比如寫一篇短文或琢磨另一項課題的作業。對于數學或者空間類難題,比如前面的“鉛筆謎題”,上述三種休息方式都不錯,你選哪一種都沒關系,而對于語言類的難題,比如遠程聯想字謎或是打亂字母順序的字謎,則是輕度用腦的活動效果最好,比如電子游戲、單人跳棋乃至
研究“頓悟”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不必為此感到羞愧,實在做不下去的時候,休息一下,很多時候都能有助于我們最終解決問題。
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會生出一種動力來想要一口氣做完那件事,而這種動力會隨著事情臨近尾聲而變得越發強烈。“想要完成某件事情的欲望,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還算不上是欲望,”蔡加尼克總結道,“但是到了后來,當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時,‘要做完它’就變成了貨真價實的渴望。”
滲濾的第一要素,就是一直被我們當作學習敵人的東西:打斷。
學習的科學可見,
一旦某個目標被“激活”,它便能蓋過其他一切,調動起我們的感知、思維甚至是心態,去關注身邊的一切。這便是滲濾的第二要素
學習的科學
滲濾的頭兩個要素一個是被打斷,一個是被調動起來的、不斷到處搜索的感知系統。而戴夫利要求學生做的學習筆記則構成了滲濾的第三個要素,就是有意識的反思
了解這些原理對我們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有什么幫助呢?這是在建議我們如果手上有一個相當龐大的項目,那就應該盡早開始,遇到思路不暢的時候不妨停一停,告訴自己這樣的停頓不是逃避困難,而是主動進入滲濾過程。
這么學就對了
在繼續向前猛沖之前,先退下來,這并不等于就此放棄了應該完成的任務,相反,退下來意味著我心里會一直惦記著它。這就是滲濾的第一階段,同時也開啟了第二階段,就是有意無意間采集數據與資料的階段。第三階段則是聽取自己的想法:我怎么思考、怎么分析這些收集起來的東西。滲濾要有結果,就須按照這三步的順序好好走下來。
第八章
長短距離的交替練習能有助于運動模式的初步形成,”克爾和布思寫道,“交替訓練強化了肌體對動作的意識。”換句話說就是:不同動作的交替訓練比單一動作的固定訓練更為有效,因為它能迫使我們內化肌體動作的基本法則,從而使肌體經過調整,對任何距離的目標都更有準頭。
學習的科學
對單一而重復的集中訓練的攪擾,使得受訓者不得不一再做出調整,結果反而培養出了總體上的靈活應變能力,更由此提高了某項特定動作的準確度。
這么學就對了
可以穿插哪些活動呢?第4 章中我們討論過的“打散學習時間”就是一個例子。把整塊的學習時間打散成數次就是一種穿插模式,能讓我們事半功倍:不但能學得更牢靠,而且不須多花半分時間和力氣。第3 章中我們討論過的“學習時變換環境”則是又一個例子。不要固定在同一個地方學習,拿著書到外面去,到咖啡店去,也能讓我們學得更牢靠。這些學習技巧無一不是在“破壞”學習時的專注度,也無疑會導致我們在每次學過之后忘掉一些內容。但是,根據“遺忘式學習”的理論,比約克夫婦把學習中所有能導致遺忘的因素稱之為“必要難度”,因為這一困難會迫使大腦更加努力地運轉才能挖掘出某個記憶或是技巧來,而這一額外的努力卻能深化接下來的學習,進一步強化記憶的提取能力和儲存
交替學習:培養大腦的應“辨”力
請記住,交替學習不僅能用來復習各種題型、動作、概念,更能幫助你分辨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混合式的練習不僅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培養隨機應變以及隨機應“辨”的能力,還能讓我們在忽然撞上一個生活拋來的弧線球時,更加胸有成竹
09
不加思考地習得:把握感知的力量什么叫好眼力
學習的科學
知覺學習模塊的目的在于提高判斷的準確度和速度,也就是提高感知能力,讓你只須掃上一眼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連解釋都不需要,至少不是當下需要。
不用動腦就能學會的技巧我們這本書的立意在于講述一些既能幫助我們提高學習效率,又不需要多花力氣和時間的學習技巧。我們的目的是讓自己活得更自在,而不是更辛苦。不過,現在我卻要打破這一立意了
這么學就對了
運用知覺學習模塊時節奏必須要快,要讓視覺等知覺系統快速運行,讓認知系統、思考系統同樣都快速運作起來。交替學習與知覺學習兩者可以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知覺學習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但能自動進行,而且能自主修正:你都不用動腦筋就能學會
10
打個盹兒,就能贏:讓睡眠來鞏固你的學習成果
學習的科學
簡而言之:睡眠時間和覺醒時間是根據我們的生存需要以及危險系數來自動調節的,而并不是根據什么健康手冊的說法來規定的。另一條理論認為,睡眠的主要目的是鞏固記憶,是學習
睡眠之所以占據了如此多的時間,恰是因為這對我們即時的、日復一日的生死存亡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這么說吧:我再也不覺得白天打個盹兒或者晚上早早睡就表示我懶、我浪費光陰,甚至是我根本不愿意學習。相反,我現在把睡眠看作是閉著眼睛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