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斯?托兒這位精神導師繼《當下的力量》以后的又一力作,讀這本書的感受是時不時突然領悟到“原來那個不是我”。那么到底是誰呢?
這本書解密了我們痛苦的根源是哪里,我們的痛苦都來自于“小我”。小我的結構就是這幾個念相:“我”、“我的”、“比......更多”、“我要”、“我需要”、“我一定要”、“不夠”。而小我的內容可以是很多,比如房子、車子、老公、老婆、孩子、工作、身體等等。舉個例子,新聞上看到一輛車丟了,我們可能并沒有感覺,可是如果是“我的”車丟了,內心就會痛苦。同樣的例子,因為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必須怎么樣,他達不到標準,我的痛苦就會產生。
“小我”的特點就是不斷的向外抓取,因為外在是瞬息萬變的,我的身體會有一天老去,我的財富可能會失去等等,沒有永恒不變的外物可以滿足小我,無論小我得到什么,它都不會快樂。而“小我”還會不斷以情緒和思想為食,不斷的壯大自己,并且制造更多的痛苦。
這就是人類的“小我”,每一個人都有,當我們覺察到,哦,原來這個不是我,我們真正的那個臨時出現,小我一旦被認出來,它就會失去力量,變得安靜。這個就像是潛伏在我們身體的怪獸一樣,當我們無意識,當我們被情緒控制,它就會從潛伏中蘇醒過來,然后編造這個故事,沖突,或者受害者的角色,不斷的興風作浪。而當我們可以意識到它時,它的力量就會減弱,偃旗息鼓。
怎么可以意識到“那個不是我”?就是讓我們的覺,讓我們的意識時刻臨在。臨在每一個當下,不陷入在過去的“故事”里,也不是在對未來的恐懼里。就是在當下,只有當下那一刻的體驗。當事情發生時,區分哪些是事件,哪些是對于事件的反應。觀察自己每一個念頭的起落,只是觀察,不去參與。
很有意思的是,雖然“小我”會讓我們承受很多痛苦,可是很多開悟的人,卻也是借助這些痛苦開悟的。比如書的作者,極度的痛苦,一度抑郁要自殺,有一天它覺得“實在受夠了”,那一刻突然覺察到,這個不是我,是誰在忍受這些,然后開啟了自己的意識之路。穿越痛苦以后看到自己。想到一句話苦難背后都是帶著禮物來的,能夠看到禮物的,一定是我們那個有意識的臨在,是接納,是智慧對苦難說“哦,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