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春的懷念無非是想起了年少輕狂時做的那些“傻事”。
就像昨天,很好的異性朋友結婚,因我沒在群里說話,他竟抽空打電話詢問我到了哪里。不能用受寵若驚來形容,因為他一向對我總是這么體貼和細心的。
仿佛時光一下子跳到了那年。
朋友之上,戀人未滿,大抵說的就是我們。十一二年前的學生時代,敢在學校耍橫,談戀愛的都不是好學生。奈何,我們都是好孩子,誰也不敢跨出那一步。當然,誰也沒想過跨出那一步。
越是明令禁止的事情,做起來越刺激。偷偷傳紙條,放學走在一起,生日互送禮物……我們像情侶,身邊共同的朋友好像都心照不宣,有時也會打趣,說些什么他把我放在第一位之類的話。
可是,我們卻只是朋友,傳紙條無非問些學習類的問題,他很上進,總會問我如何背英語單詞快,如何學好數學。說白了,這些紙條是我們在學習重壓下的一些自我解脫。好像紙條這樣來回一飛,狀態就好了很多。
也有過深夜一起回家的場景,總是挑我值日打掃衛生的時候,他就會慢騰騰收拾書包。然后等同學走了差不多,他會在教室門口等我一起走。
沒有牽手,沒有出格的擁抱,開場白永遠是那句“今天作業多嗎”。然后慢慢打開話匣子,從學習從壓力談著談著就到了我家旁邊的橋下。話題戛然而止,至少我每次都覺得意猶未盡,又好像正文還沒開始,他大概也這樣想。于是,下一次的“約會”又開始,開場白還是“今天作業多嗎”?
看吧,我們就是朋友,禁令的話題我們從未談過。連他的后座我都沒敢坐過。有次見面,他覺得是因為他車破我才不想做,放學之前把好友較新的車搶了來,結果我還是沒坐。
早戀不就是傳紙條,放學約會,他送她回家,她坐在他的自行車后座上嗎?我們不是情侶,所以我不坐。
就連走在一起,有時會他在前我在后,或者有時并排在一起,中間還能再插個人。走著走著,不小心靠到一起,我不說他不說,那就這樣走吧,也挺好。過會兒,想想太親膩了,還是分開點好吧,于是散開……晚回家的個別學生走過,路燈昏暗,也不知道是誰,騎車“唰”的從旁經過,還留下一串不懷好意的口哨,聽著多么曖昧。
管他呢,我們又沒有早戀,我們就是很好的異性朋友,我們就是哥們。男女之間怎么會沒有純友誼,我們不就是嗎?
一晃就初三,壓力就更大,我們被分到了不同的兩班。當天晚上就迫不及待的吐槽,無非是抱怨不習慣老師不習慣教學方式,還有沒有說出來的,不習慣沒有你在。
緊接著是體育考試,高強度的訓練,天天繞著操場跑一千米,兩條腿都硬的走不了路,累是真累。時間緊迫,不能見面了,于是就約著時間,我守在電話旁等他來電話。當然,還有暗號,就是打第一遍響幾聲不接,打第二遍才接。這些都是他教我的。
接通電話,他問我“你累嗎,腿酸嗎”,我回答他“好累啊,走路都疼”……我想,當時如果我們是情侶, 得有多浪漫啊。可惜,我們卻無心去想,我們要時刻提防父母過來,還要告誡自己不要浪費時間抓緊進入學習的正題。
后來,再后來,就是中考分別,考進了兩個不同的高中,一個在城市這頭,一個在城市那頭。
交通不便,放假時間不一致,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前一年里,沒有手機只有公用電話,后來他有了手機,我就用電話卡打給他。聊聊幾句,匆匆掛斷。仿佛那些不明不白的情愫也隨著異地分開而煙消云散,只剩下友情。
高考,大學,畢業,工作,大家開始各忙各的,偶有聯系,從短信來來去去變成一個星期一次的電話變成難得的一次意外相遇。大家漸漸疏遠,曾經的相知相了解也變得陌生,話題變少,共鳴變少……
婚宴結束,坐在我旁邊的是他家的兩位親戚,聽到他們說到“新娘子好福氣,因為××是個細心體貼的好男人”。心里也咯噔一下,很快理智就告訴自己,不要去想有的沒的,我們之間的感情,無關乎愛情。
我們之間的感情,就是我讓女兒叫他一聲“舅舅”而不是“叔叔”。我們之間的感情,就是我結婚時他在微信里公開送上了祝福,公開了他的五味雜陳;現今,我在他的結婚的第二天,洋洋灑灑寫下了我們之間曾經美好的回憶,當然我不可能告訴他。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形容我們,可能太過牽強。無論怎么說,過去的,我引以為豪,我珍惜那些年我曾經擁有的,也感謝在他那么重要的日子里能再次想到我。
人的旅程不就這樣么,你我都已進入人生第二段旅程。未來,我們可能就此失聯了。但是,哥們,我會想你,我會關注你,我會祝福你,在這段旅程中幸福快樂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