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這樣的小視頻,對比寶貝在面對媽媽和爸爸時的區別。大概率的情況是,寶貝對媽媽情真意切,卻對爸爸愛答不理。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孩子對媽媽的感情要更好一點。或者那句媽媽說的話,為了你面對我的一個微笑,再苦再累也值得。
而實際上,媽媽這個角色,其實完全不輕松,而且根本不討喜。
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長輩們對于隔輩是非常和藹好脾氣的。就比如我婆婆,無論孩子多么任性,絕對不允許有人在她面前對孩子說一個“不是”。有時,我會抱怨一句,孩子早上醒來就哭,婆婆會立馬堅定的反駁一句,快別說那話,在我這睡就從來都不哭,咱孩子多好啊!
你明知道婆婆是在愛孩子,沒有惡意,但聽到這樣的反駁,還是覺得很不舒服。就好像孩子不聽話,任性,壞毛病,全都是因為你不會管孩子一樣,全都是因為你有錯一樣。這也是長輩的通病吧!在長輩界算是正常的現象了。
而實際上,長輩之所以會對孩子有如此大的耐心,會有如此偏心的評價,根本原因不在于隔輩血緣關系的溺愛,而是他們見孩子的時間太短了,根本就沒有將他們的耐心消耗完的機會。要是我也像婆婆一樣,一個月只需要看一天孩子,我也覺得我自己的孩子可好呢!
可現實卻是,媽媽,永遠是那個陪孩子時間最長的人,是那個需要解決孩子一地雞毛的那個人,需要督促孩子寫作業,照顧他洗漱日常,克服各種壞習慣并培養好習慣的人,這里面點點滴滴的茍且現實得特別具體。
就比如我家上二年級的大寶,每天早上的行程是這樣的:穿衣服,疊被子,洗臉洗手,刷牙,收拾整理好書包,吃飯,吃鈣鐵鋅等營養藥,穿校服,拉上校服拉鏈,拿水杯,背上書包,然后出門。也就是說,從他醒來到可以出門需要按流程完成這11項活動,而現實就是,這11項活動,沒有一項是你不催著他,他會主動去做的,而且每一項還不只催一遍。你在旁邊使勁地催流程,他就在旁邊跟弟弟搶玩具。
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天早上需要催促20多次,一天如此,一個月如此,甚至都已經快2年了,天天如此,當媽媽的,能不瘋嗎?能不怒吼嗎?耐心能不被消耗完嗎?
你可能會提建議,要給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確實是。但事實卻是,習慣的建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從不斷的一地雞毛中慢慢地轉變為井然有序,速度之慢,我培養了2年都沒培養出來,仍然是每天20多次的催促。所以,媽媽愛河東獅吼,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一下爸爸這個角色。我相信,在大多數家庭的文化基因里,爸爸是那個主要負責賺錢養家的人。這也就導致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只有發生比較重大特殊的情況下,爸爸才會出現,正常重復且零碎的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爸爸是很少出現的。所以,大多數家庭中,基本上是喪偶式育兒。
當然,社會環境整體所致,并不是爸爸一個人的問題。媽媽照顧孩子確實很累,但是爸爸工作賺錢養家也很累。同樣是為家庭付出,這兩種累卻是不對等的。
爸爸的那種累,創造了金錢,創造了價值,更贏得了自己本身的成就感。而媽媽的那種累,看不見錢,看不到價值,更沒有提升自己本身的能力與成就。也就是說,爸爸的那種累是正確的累,而媽媽的累是不正確的累。
這就好像,我們在面對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會去拖延一樣。先忍著惡心,把工作做完,這是一種累。而拖延著工作,承擔著負罪感,這也是一種累。前一種累就是正確的累。只有選擇正確的累,才有價值。
媽媽的角色,就是在這種“不正確的累”中,被消耗著,又有哪個媽媽能真正被孩子理解呢!隨著不斷長大,在孩子的眼里,媽媽是那個不斷強迫我做作業的人,不斷吼叫我的人,不肯給我買零食吃的人,不給我自由的人。而在別人眼里,媽媽也不過是那個總是愛河東獅吼,不會教育孩子的人。
快五一長假了,我也想從媽媽這個角色中放幾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