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敏夫婦是生意人,生意好的一塌糊涂,當然時間也就金貴的很。取舍之間,兒子一出生,便把孩子的飲食起居連帶教育,全部打包給了爺爺奶奶。一直到上小學,才把孩子接回身邊。
期待很美好,現實很殘忍。滿以為夫賢子孝,三口之家從此過上幸福的日子,很快小敏兩口子就被打了臉。兒子簡直是混世魔王!各種調皮各種搗亂,說了也不聽,聽了也不服,最后兩口子只能用一招:打!貌似也只有這招管用,于是幾乎每一場鬧劇都以“男女混合雙打”結束。這個家庭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小孩家長都習以為常。
兒子好像一直等著暴風驟雨,不然他的調皮行為就沒有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小敏兩口子發現,說教幾乎是不頂用的,既然“打”最管用,這招也就用順了手。后來,甚至當做教育經驗來推廣。“孩子就得打,打了就消停了,不打不聽話!”并且他們為自己找出了理論依據——“棍棒底下出孝子”,老祖宗都這么說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這招肯定沒有錯!
2
小雪夫婦對待孩子,就像對待朋友。有許多的交流、互動與尊重。只要是不違反原則的事情,就讓女兒自己選擇、自己嘗試。他們的女兒,也有許多成長的煩惱,做家長的也有很多焦慮乃至忍不住想發火的時候,但他們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更注重正面的引導和鼓勵。而對于一些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會講明危害和后果,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女兒若是覺得自己擔得起,可以去做,家長不干涉。
當孩子被尊重的時候,她反而很慎重的使用自己選擇的權利。或者在嘗試一兩次以后,會明白家長說的正確與否,她會形成對一件事情的分析判斷與自主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家都說小雪家的孩子懂事,有禮貌、有思想,像個小大人。
朋友們讓小雪夫婦傳授經驗的時候,他們提煉了這么兩點:首先,要讓孩子明確的感受到父母很愛他;其次,要真正的把孩子當做朋友,平等而不是居高臨下,尊重而不是頤指氣使。
3
巧的是,小敏和小雪是關系很不錯的朋友。某次她們兩家聚會的時候,小敏非常羨慕小雪家的親子關系——沒有劍拔弩張的緊張空氣卻能培養出這么聽話的娃,于是抱怨起自己兒子各種頑劣的行為。小雪說,我們要明確一點,聽話和懂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聽話的孩子,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一味對父母盲從。而懂事的孩子,是認可各種行為準則之后對自己的約束與管理。表面的服從簡單,內化于心的“懂”卻要在日常教育中付出良多。
小雪不留情面的指出了小敏夫婦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的問題,還未建立起穩固的以愛鏈接的親子關系,便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迫孩子完成指令,服從是暫時的,當某天孩子強壯到一定程度,這唯一“有效”的手段失靈,對整個家庭來說將是致命的災難。
好在小敏夫婦能聽人勸,琢磨著小雪說的有道理,再面對孩子的頑劣,試著冷處理。經過暑期兩個月的磨合,孩子真的發生很大的變化。父母不打不罵了,小敏的兒子反倒不鬧了,既然沒有壓迫,反抗也就失去了意義。和諧的親子關系,正在一點一點的重建。
4
無論是肉體暴力還是言語暴力,暴力模式下生存的孩子,大多是以下兩種情況:一種很聽話,唯唯諾諾,察言觀色,缺乏自信,沒有自我。一種成為父母的翻版,成年以后在親密關系里對他人施暴。
微信朋友圈里盛傳一則演講《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演說家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她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原生家庭中暴力對成年后的影響。一個人很難突破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當一個父親或母親對孩子大吼大叫,然后又信誓旦旦“你知不知道這是為你好?”這個孩子就會把這種吼叫當做愛與關心,有一天,他也會對父母吼叫:“讓你多穿點衣服,你是不是傻!凍感冒了,是要作死么?”
追溯小敏的父輩,其實小敏從小就是被父親的棍棒打出來的,違反了家規,就被一腳踹出老遠。所以,才會出現小敏抬起腳,把孩子踹到門上的場景,而她卻不以為意。根深蒂固的理念,能改掉,實屬不易。
從認知心里學的角度來說,行為的改變源自于觀念的改變。一定要認識到,暴力,是家長的情緒失控,暴力本身不是愛,千萬不要冠冕堂皇以愛之名,成為可憐又可惡的施暴者。
5
聽幾個男人聊起對孩子的教育,毫無例外提到了“關鍵時刻”對孩子的嚴加管教,通常都讓孩子認服,孩子卻都無一例外嘴硬不服。于是父子(女)陷入死循環,服不服?不服!好吧,男人好面子,孩子挑戰家長的權威,火蹭蹭往上躥。非到最后都耗盡氣力,表面和解收場,然而什么實質性問題都沒有解決。當然,也有部分女性存在同樣的問題。
指責別人總是比指責自己容易的多,尤其是面對孩子這一絕對的弱勢群體,我們總是告訴他這不對那不許,言辭犀利,甚至口不擇言,不留情面。孩子反抗,被看作忤逆。孩子不吭聲,又認為懦弱。在大人與孩子的兩個世界中,做到平等往往是奢談。
“你吃我的喝我的,你有什么資格不聽我的?”
“你再不……我就不要你了!”
“你敢!你試試!”
“那么磨蹭,我數到5,再不出門自己在家吧!”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哪那么多為什么?”
“哭什么哭!不許哭!”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的句式?
反過來想,有這么個人對我們講以上的話,是不是明顯的帶著威脅的意味,不尊重、不禮貌,咄咄逼人。但這些話,我們輕易地就對孩子說出口。孩子只是無法精準表達,這些話語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有些隱形的傷害,轉化為潛意識,代代傳承……
6
歸根結底,對孩子情緒失控,只是反應了家長的不成熟,很多場景,都是因為觸動了家長某些未曾解決的心結,無法面對的恐懼。更確切的說,是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的焦慮和恐懼。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下筆之前應該慎重。成長中的問題,耐心一點總會得到解決。而一旦因為家長的焦躁,留下涂抹不掉的敗筆,對孩子一生的畫卷,將產生嚴重的影響。
擁有許多畢業證,我們卻沒有在做父母之前,從父母這一課堂畢業。面對一條裙子、一雙鞋,我們都會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挑選,卻沒有用足夠的精力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沒有完美的父母,但至少,我們不做糊涂的父母。有更好的自己,才能有更好的親子關系。
成長對于家長,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