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量價理論?
量價理論,最早見于美國股市分析家葛蘭碧(Joe Granville)所著的《股票市場指標》。葛蘭碧認為成交量是股市的元氣與動力,成交量的變動,直接表現股市交易是否活躍,人氣是否旺盛,而且體現了 市場運作過程中供給與需求間的動態實況,沒有成交量的發生,市場價格就不可能變動,也就無股價趨勢可言,成交量的增加或萎縮都表現出一定的股價趨勢。
量價理論的八種關系
研究表明:成交量幾乎總是先于股價,成交量為股價的先行指標。在量價理論里,成交量與股價趨勢的關系可歸納為以下八種:
1、量(成交量)漲價(股價)漲,即所謂的有價有市。
2、量漲價漲,股價創新高,但成交量確沒有創新高,則此時股價漲勢較可疑,股價趨勢中存在潛在的反轉信號。
3、股價隨成交量遞減而回升,顯示出股價上漲原動力不足,股價趨勢存在反轉信號。
4、股價隨著成交量遞增而逐漸上升,然后成交量劇增,股價暴漲(井噴行情),隨后成交量大幅萎縮,股價急速下跌,這表明漲勢已到未期,上升乏力,趨勢即將反轉。反轉的幅度將視前一輪股價上漲的幅度大小及成交量的變化程度而定。
5、股價隨成交量的遞增而上漲的行情持續數日后,一旦出現成交量急劇增加而股價上漲乏力,在高檔盤旋卻無法再向上大幅上漲時,表明股價在高檔賣 壓沉重,此為股價下跌的先兆。股價連續下跌后,在低檔出現大成交量,股價卻并未隨之下跌,公小幅變動,則表明行情即將反轉上漲,是買進的機會。
6、在一段長期下跌形成谷底后,股價回升,成交量卻并沒因股價上升而遞增,股價上漲行情欲振無力,然后再度跌落至先前谷底附近(或高于谷底)時,如第二谷底的成交量低于第一谷底,則表明股價即將上漲。
7、股價下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恐慌性拋盤。隨著日益增加的成交量,股價大幅度下跌。繼恐慌性賣出后,預期股價可能上漲,同時因恐慌性賣出后所創的低價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突破,故隨著恐慌性拋盤后,往往標志著空頭市場的結束。
8、股價向下跌破股價形態趨勢線或移動平均線,同時出現大成交量,是股價下跌的信號。
注:股價在高位時放出天量往往是暴跌的前兆
成交量的五種形態
因為市場就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說成交量比較容易做假,控盤主力常常利用廣大散戶對技術分析的一知半解而在各種指標上做文章,但是成交量仍是最客觀的要素之一。
1.市場分歧促成成交。所謂成交,當然是有買有賣才會達成,光有買或光有賣絕對達不成成交。成交必然是一部分人看空后市,另外一部分人看多后市,造成巨大的分歧,又各取所需,才會成交。
2.縮量。縮量是指市場成交極為清淡,大部分人對市場后期走勢十分認同,意見十分一致。這里面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市場人士都十分看淡后市,造成 只有人賣,卻沒有人買,所以急劇縮量;二是,市場人士都對后市十分看好,只有人買,卻沒有人賣,所以又急劇縮量。縮量一般發生在趨勢的中期,大家都對后市 走勢十分認同,下跌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出局,等量縮到一定程度,開始放量上攻時再買入。同樣,上漲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買進,坐等獲 利,等股價上沖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時候再賣出。
3.放量。放量一般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的轉折點處,市場各方力量對后市分歧逐漸加大,在一部分人堅決看空后市時,另一部分人卻對后市堅決看 好,一些人紛紛把家底甩出,另一部分人卻在大手筆吸納。放量相對于縮量來說,有很大的虛假成份,控盤主力利用手中的籌碼大手筆對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簡單的 事。只要分析透了主力的用意,也就可以將計就計。
4.堆量。當主力意欲拉升時,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幾日或幾周以來,成交量緩慢放大,股價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線圖上,形成了一個狀似土堆的形態,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產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舉出貨。
5.量不規則性放大縮小。這種情況一般是沒有突發利好或大盤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妖莊所為,風平浪靜時突然放出歷史巨量,隨后又沒了后音,一般是實力不強的莊家在吸引市場關注,以便出貨。
市場成交量與價格的關系
1、確認當前價格運行趨勢:市場上行或下探,其趨勢可以用較大的成交量或日益增加的成交量進行確認。逆趨勢而行可以用成交量日益縮減或清淡成交量進行確認。
2、趨勢呈現弱勢的警告:如果市場成交量一直保持銳減,則警告目前趨勢正開始弱化。尤其是市場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以上判斷的準確性更高。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應該值得懷疑。
3、區間突破的確認方法:市場失去運行趨勢時即處于區間波動,創新高或新低即實現對區間的突破將伴隨成交量的急劇增加。價格得到突破但缺乏成交量的配合預示市場尚未真正改變當前運行區間,所以應多加謹慎
4、成交量催化股價漲跌:一只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反映的是該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當更多的人或更多的資金對股票未來看好時,他們就會投入資金; 當更多的人或資金不看好股票未來時,他們就會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引起價格下跌。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也就是說,不會所有的人對股票“一致 地”看好或看壞。
這是一個比較單純的看法,更深層的意義在于:股票處于不同的價格區域,看好的人和看淡的人數量會產生變化。比如市場上現在有100個人參與交易, 某股價格在10元時可能有80個人看好,認為以后會出現更高的價格,而當這80個人都買進后,果真引起價格上升;股價到了30元時,起先買入的人中可能有 30個人認為價格不會繼續上升,因此會賣出股票,而最初看跌的20個人可能改變了觀點,認為價格還會上升,這時,價格產生了瞬間不平衡,賣出的有30人, 買入的只有20人,則價格下跌。看好、看淡的人數會重新組合并決定下一步走勢。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看法:股票成交量越大,價格就越漲。要知道,對于任何一個買入者,必然有一個相對應的賣出者,無論在任何價格,都是如 此。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說明在這個區域人們有非常大的分歧,比如50個人看漲,50個人看跌;如果成交量非常清淡,則說明有 分歧的人很少或者人們對該股票毫不關心,比如5個人看漲,5個人看跌,90個人無動于衷或在觀望。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成交量越大,說明越有吸引力,以后的價格波動幅度可能會越大。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的價格壓力和支撐區域。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說明該區域有很大的壓力或支撐,趨勢將在這里產生停頓或反轉。
可以觀察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域的方向。當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說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暫時的統一,如果是向上走,那價格傾向于上升;若向下走,則價格傾向于下跌。
可以觀察成交量在不同價格區域的相對值大小,來判斷趨勢的健康性或持續性。隨著某股票價格的上升,成交量應呈現階梯性減弱,一般來說,股票相應的價格越高,感興趣或敢于參與的人就相應越少。不過這一點,從成交額的角度來看,會更加簡單扼要。
僅僅根據成交量,并不能判斷價格趨勢的變化,至少還要有價格來確認。成交量是價格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個可能引起本質變動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只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市場上有這樣一種認識,認為個股或股指的上漲,必須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價升量增,則表示上漲動能充足,預示個股 或股指將繼續上漲;反之,如果縮量上漲,則視為無量空漲,量價配合不理想,預示個股或股指不會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或難以持續上行。
個股或大盤在大幅放量之后縮量陰跌,顯然是壞事,顯然預示著一輪跌勢的展開。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5月21日,滬市成交放大至200億和 217億,之后量能再也無法放大,開始橫向整理,至6月14日大盤見頂后,大盤明顯縮量,6月27日開始放量下跌,7月23日加速下跌,至10月22日, 跌至1514點,始于6月27日的此輪跌勢共跌去700余點,持續時間長達4個月,是典型的放量之后縮量導致的下跌。但千萬不能忘記,下跌初始階段的股指 是處于長期牛市之后的高位2200點之上!
與此完全相反的實例是,2002年3月8日和3月9日,滬市成交放大至238億和213億,經縮量回落整理后,終于爆發了6·24行情。不可否 認,6·24行情的爆發,消息面的利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6月21日,滬市成交就大幅放大,預示著新一輪漲升即將開始,只不過停止國有股減持的重大利 好大大加強了漲升的爆發力,但也大大縮短了行情的持續時間,急劇放大的成交量和場外資金的蜂擁而入使得資金面難以為繼,結果導致了行情的夭折。短短的5個 交易日,滬市成交1650多億,然后大盤縮量下跌,至2003年1月6日,股指創出自1999年下半年以來的新低1311點,此輪跌勢共跌去400余點, 持續時間超過半年。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放量之后縮量導致的下跌,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下跌初始階段股指是在創出2002年年內新高1748點之后,當時股指 處于階段性的高點,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2003年1月14日和1月15日成交量放大至235億和217億,共計452億,表明多頭開始大舉入市,之后大盤開始縮量,但是股指不跌反 漲,是典型的縮量上漲,這表示1月14日和1月15日入市搶籌的投資者并未出逃,籌碼鎖定良好,上檔拋壓較輕,所以縮量仍能上漲。與縮量陰跌一樣,縮量上 漲一般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縮量陰跌表示市場處于弱勢,極小的成交量就能打低股指,陰跌之后必然有放量大跌,這對于多方是極為不利的。反之,縮量上漲表示市場處于強勢,較 小的成交量就能推動股指上揚,之后必然會放量大漲,大盤如此,個股更是如此。別忘了,現今股指仍處于1500點“政策底”附近,時間才2月,象自然界一 樣,尚處于含苞待放之時,尚未到春暖花開之際,希望大著呢!ST中燕自2003年1月13日開始縮量(或基本無量)上漲已經告訴我們,縮量不但能上漲,而 且能大漲特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