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白,我們能脫口而出太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比如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比如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比如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還比如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還有,太多……
李白總是那么豪放不羈,那么瀟灑飄逸,那么蕩氣回腸……
千百年來,世人對李白的評價更多的是贊美、是稱奇、是驚嘆,其中,余光中先生的評詞更是深入人心,他這樣評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余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李白愛酒,變成了酒中仙;李白愛月,流芳太多月的傳奇。清淡的酒、平凡的月,跟李白一起譜寫了一首首詩的贊歌、一段段美的歷史。
但是,李白之所以締造一了個個的傳奇,并非簡單的將不平凡的變成令人贊嘆的,而是,將與之相連的,都作了神奇。
隨意三思,便有洋洋灑灑;大筆一揮,就是一段佳話。這是——三個人和三首詩的故事……
世人愛牡丹,始于唐朝,始于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愛牡丹,從全國各地乃至外藩各地,共收集來四種顏色的牡丹,紫的、紅的、粉紅的、純白的,各式各樣。
這一年,牡丹盛開,唐玄宗興致勃勃,攜著楊貴妃,園中落座。有佳人在側,有美酒美景在側,怎么能少歌舞?
唐玄宗招來宮中藝人,樂師捧著歌本,請圣上點曲。
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
唐玄宗,風流皇帝,從來不會按常理出牌。聽厭了舊曲,要求換新。這可急壞了樂師,能彈能唱,填詞卻是不能。這時,有人想起了勝名在耳的李白,此時的李白正好奉官翰林院。
李白大筆一揮,洋洋灑灑,三篇佳作問世。樂師捧著新作,來到牡丹盛開的地方……
一段佳話,就是這么傳開的……
清平調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看到所有的美好都聯想到貴妃身上,貴妃就像春風吹拂下盛開的百花,那么美麗那么驚艷。如若曾經見過,必是在王母娘娘的群玉山頭,或是在仙境瑤池邊上,宛如仙女下凡……
清平調之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貴妃驚艷的容貌,讓漢宮的趙飛燕都黯然失色。這也是李白對楊貴妃極高的評價,唐朝時的趙飛燕形象,還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
清平調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一個是曠世奇才,一個是絕代佳人,一個是千古明君,三首詩在當時,將這三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太真妃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意甚厚……
楊貴妃斟酒小酌,興味盎然,而后奏樂響起,新詞唱上。
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于諸學士……
唐玄宗招人拿來玉笛,也隨和的吹奏起來。
盛開的牡丹花,散發著陣陣清香,悠揚的奏樂響起,佳人翩翩起舞,李太白的詞,唐玄宗的玉笛,定格了一千多年的畫卷……
小走亭亭;
愿能,
遨游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尋找那最動人的故事;
穿梭于古老而神秘的國度,感受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輕輕的,墊起腳尖,踩上優美的文字旋律;
細細品味,百態人生,
貪、嗔、癡,戒、定、慧……
牛馬走,孜孜勿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