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關系,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國外音樂家的演出。今天星期廣播音樂會非常有幸能夠邀請到俄羅斯鋼琴學派著名的鋼琴家安吉拉·吉拉乾女士舉辦一場獨奏音樂會。這位青少年時期就在樂壇展露頭角的鋼琴家作為深得俄羅斯鋼琴學派精髓的優秀傳承者,不僅演奏技藝高超,而且在鋼琴教育方面也有著巨大的貢獻。作為擁有超過30年的鋼琴教學經驗的鋼琴教育者,她一直致力于年輕一代鋼琴家的培養,現在她在蘇州大學工作,也培養了很多鋼琴學生和教育人才。
音樂會的第一首曲目是《莫扎特B小調柔板》作品540號。安吉拉·吉拉乾女士的演奏情感豐沛,音樂色彩豐富,翻飛的指尖充滿靈氣。第二首《安魂曲》是莫扎特生前最后一首創作,因為沒有完成,后來由他的學生祖斯邁爾續寫。關于這首曲子有很多傳說,今天演奏的版本是李斯特根據其中的兩個主題改編的版本。鋼琴家的出色演繹將音樂刻畫得陰郁纏綿,特別是樂句中氣息的處理和停頓充滿嘆息。
第三首曲子貝多芬《 G大調第16號鋼琴奏鳴曲,作品31號》第一首 。這是貝多芬沒有題獻給任何人為自己創作的一部奏鳴曲,也是他創作中期風格轉變的開始。 一般德奧的音樂家會非常忠于原著的音樂處理,而今天聽到的俄羅斯派別的演繹似乎更多了一些豐沛的情感表達。作品共三個樂章:活潑的快板,優美的柔板,回旋曲小快板,演奏家的樂句處理得更為深邃,節奏拿捏更為自由。
接著演奏的是《最后的行板,作品13號(為左手而作)》是作曲家提奧多·萊謝蒂茨基改編自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李斯特改編舒曼的《春夜》和阿里亞比耶夫 《 夜鶯 》。優美的旋律讓聽眾感受到浪漫的情感。
接下來的兩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 冥想曲》和《 即興曲》。還有斯克里亞賓的《為左手而作的夜曲,作品9號第2首 》,作曲家因為練琴過度而右手受傷,為了繼續保持練琴,他又創作發展了左手演奏的音樂,這首樂曲如果只用耳朵聽并不會覺得單一, 鋼琴家的單手在琴上游走,淡定從容,演奏出的層次卻極為豐富。
拉赫瑪尼諾夫的《波爾卡》據說是他寫給兒子的樂曲。很少在他的筆下聽到跳躍明朗的旋律,聽到幽默風趣,生動活潑,有著陽光般燦爛跳躍的音符,令人心情愉悅。
接下來的謝德林《模仿阿爾貝尼茲》是一首比較現代的作品,原本比較難接受的不太和諧的音樂和聲被鋼琴家演奏得還蠻悅耳動聽的。?
最后一首是阿魯秋年《為鋼琴而作的三首音畫》,“拂過山丘的風”“亞拉臘山谷的傍晚”和“戰士之舞”。這位蘇聯和亞美尼亞作曲家非常創造性地在自己音樂作品中,運用亞美尼亞的民間音調和節奏,這首樂曲豐富的色彩和畫面感。
鋼琴家在音色處理真的非常驚人,今天的音樂會延長了20多分鐘,觀眾們依然意猶未盡,很滿足能聽到這么好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