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本來準備只看一篇文章,寫一篇簡單的隨筆就加班的。結果在這篇文章李再次“遇見”了一位聽名字十分熟悉,卻從未閱讀過她的作品的作家——李娟。 我說再次遇見,是時隔三天之前,也就是上周末,去圖書館借書,瀏覽一排一排的圖書,李娟的書就是在我無意識沒有目的的瀏覽中跳入入眼簾的。
李娟的什么書我沒注意,但名字還被我默念了一聲,好像這之前我很多次還“遇見”過她,和這次一樣,只是覺得這位名字熟悉,至于她的書,既不排斥也沒有想讀的沖動,好像我們的關系還不至于親密到我要把她帶回家,陪我度過整個一周閑暇無聊的時間。我就是這樣,總覺得書和人的遇見也有著某種宿命的安排,都是一種機緣巧合,不然千千萬萬冊書中,為什么只取走這一本。
我的好奇心一旦被調起,那是要刨根尋底的。這次在別人的筆下又碰到李娟,聯想到三天前的周末的“碰見”,好像上天有意安排我們認識,在一個安靜沒人打擾的夜晚,在一個簡陋的出租屋里,在一臺明亮不刺眼的臺燈下,以一種“被人引薦”的方式,讓我們相識。
我打開手機網頁,搜索“李娟”,出現“李娟的簡介”“李娟的作品”等等,就從這亮點看起,看到哪兒停到哪兒。有《九篇雪》《我的阿勒泰》,是描寫自己在新疆阿勒泰草原生活的散文。我喜歡散文,篇幅短,不像小說,能把人胃口吊死,反正,我看小說絕對是要一氣呵成的,不然做什么都會分心,所以我從來不看電視劇,偶爾會看節目和電影。閱讀也一樣,真要讀小說,那必是有長假或者準備好了要失眠。
看了簡介選擇讀《九篇雪》,是想知道我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不是想羨慕別人的生活,只是也希望,學會能在狹隘的生活圈層里找到新鮮的樂趣。有時我會想,倘若這輩子都只能在一座城市生活,離不開需要被照顧的家庭,也沒有能力完成遠行的夢想,我是該憋屈的認命,還是轉變一種生活方式,然后帶著幸福的感受活下去。我也不是消極,我只是感嘆,我以為我18歲能夠獨立,以為20歲能夠遠行,以為25歲能有一個談得來的伴侶···但是,沒有,這成長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故,我就找不到我了,好像被命運推著走,但我又不信命,只是覺得時間太短,生活又太不可預測,想到的事,今天能做,就不要等到明天。
我喜歡很多寫生活經歷的散文,包括剛“認識”的李娟,能把單調的生活寫的充滿詩意,當然也有苦難,但苦難在他們的筆下也會變得俏皮可愛無法改變充滿苦楚無聊的生活,能夠學會愛上它也算是生活的戰術吧。我正在學習這一套“防生術”。
我時常會在別人的文章里完成無數種場景的旅行。李娟的散文中,那些或如春風拂面,或如狂風跳躍的詞句,像一群奔跑在新疆阿勒泰草原上的牛羊,把我從閉塞的小城解放了出去,任我恣意馳騁,盡管感受還不完全如我所想像的美好,但已忍不住脫口而出:寫的真好。
怎么個好法兒呢?就是讓貧苦的生活充滿了明亮的色彩,那精悍純凈的句子,的確給了我這樣的感受。我會猜是生活的希望讓她眼里的生活別具風情,還是因為她讀了多少本書,寫了多少條句子,才能讓情感在筆下如小橋流水般據有美感,渾然天成。總之,她所經歷著的、面對著的一切生活,無論是苦是甜,都如一個普通的小孩子,流著鼻涕也罷,穿的干凈漂亮也罷,小孩那純真可愛的感覺絲毫不受任何外表的影響。
方才我說只聽過李娟的名字,這會,我儼然已經走近了她。而當我也寫下這樣一篇文字,傾訴我并不值一提的生活時,也便有人走近我,無關好壞,只因為我的文字被你反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