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次讀散文,都是艱難的,讀不到兩三分鐘就覺得進行不下去了,不知不覺就停了下來,去想別的事或做別的事。而我自己又偏偏愛寫散文選性質的文章,自己都不愿讀的類型,寫的又糟糕,怎么能寄希望于別人會喜歡呢。
然而當我看到李娟的散文時,我才知道,原來散文也可以如此生動,簡直像是打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
高中時候在一家作文網站上認識了一些朋友,一直斷斷續續聯系,到現在。雖未曾謀面,然而認識也快十年了。其中有位朋友,在我QQ空間一條感慨說說“谷雨提前雨,相知今后知。莫問安與否?冷暖各自知”下面留言說:有本好書推薦于你,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很巧,那時我也剛剛從微博上面知道了有一個ID叫阿勒泰李娟。于是就欣然前往某東去買書了。
拿到書,有點吃過滿桌子油炸食品后,上來一盤西芹炒蝦仁的感覺。那個淡淡的清甜微帶點西北風的凜冽,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好像你在四月天里嫩樹影下,有陣清爽心神的春風,但又不是柔弱無骨的春風。一讀起來,直勾勾的對著書笑對著書嘆,對著書心內暖暖。
一開始對于朋友推薦用“好書”來形容,我心里還有幾分信不過:這么輕易的說是一本好書,現在的好書標準是什么呢?暢銷就是好嗎?制作精美就是好嗎?宣傳到位眾所周知就是好嗎?我說不準,但我不輕易評判。
等看到書,我便知道了朋友說的“好”是在哪里。我也認同了他說的“好書”。至少,用我們在意的標準來衡量,是好書。
打開李娟的書,也打開了我想去很久但沒去過的新疆的大門。她寫的都是生活小事,都是散文,我卻能看到小事背后的大新疆,能看到散文背后凝聚的情感。獵獵的風吹過森林,嘩啦啦響,頭發也跟著飛揚,陽光和風散落著,還有生活在這里的笑臉。身在何處都是生活,沒有人永遠笑著,但人們永遠會笑。穿過筆尖,穿過白紙,許多阿勒泰的畫面,風景,色彩,臉龐,身影,聲音,動作,表情,緩緩如自動播放的PPT一般,都展現在眼前。
前兩天聽人說,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同地域的人身上真的是特色鮮明的。這話說的對。我更進一步覺得,不同地域的人,思考事情的邏輯,都是帶著鮮明特色的。在李娟的文字里,這樣的特色更是如陽光撒在湖面上,一點一點的明亮波動,映入你眼簾。
去年讀完《阿勒泰的角落》,就有把李娟全部作品買來讀一遍的想法。直到今年秋天,才實現。又買了四五本,基本涵蓋了李娟的作品。現在還在讀。這些書有《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這世間所有的白》,《我的阿勒泰》等等。因為是選集,某些篇目會重復,不過不影響,再讀一遍,看到了更多的細節。
讀《阿勒泰的角落》時,心里感嘆,好美的阿勒泰,好安逸的生活,好清靜的環境。心里會跟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比較,比較兩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許多人都會羨慕別人“生活在別處”的生活,我也羨慕過。可是,慢慢的我更知道,無論身在何處都是平凡的生活。在讀了三毛的《五月花》那篇后,我也知道了原來每個人都是走過辛酸的,都是見過失望繁瑣和一地雞毛的。
李娟在《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序言里說道:“這本書中的文字與我的‘阿勒泰’系列文字(《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基本上寫自同一時期,有些篇章甚至寫得更早。但由于行文有異,又出版在后,引起許多讀者驚呼‘換風格’了。其實不是的,這些不同的文字只是我不同感情的不同出口而已。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認為我的兩本‘阿勒泰’系列讀起來很輕松,而這本則非常沉重。可實際創作是,阿勒泰的那些文字,我寫的非常艱難,寫這本書時則輕松許多。”
我在讀這本書時,是先讀的第一篇文章,然后回過頭讀的序言,當時包括現在,都特別能理解她說的這兩段話。第一篇文章,寫到她的繼父,中風,奔波就醫,癱瘓,大雪封門,無菜可吃只有面粉,一冬天僅有一頭大蒜,漫長的孤獨時光,這些事情這些東西,是以前文章中不曾提過的。這本書里還涉及死亡,墮落,迷茫,隱晦的愛戀,艱辛的生活,漫長空洞的時光,風雨不定的環境。
的的確確,這才是真實的阿勒泰生活。
輕松的文章,是她樂觀心態的呈現。這樣,不同感情總是需要不同文字和不同出口。
不同的文字,來自同一個地方,同一顆心。生活本就有許多面,心態自然也是隨之改變。變好變壞,因人而異。心美之人,滿目美好。事物都是一個過程,會過來也會過去,一切都因你而不同。
喜歡一個作家,并不是仰望他的階層,羨慕他的生活,渴求如他的才華。當然這些,也是無可厚非的。我更愿意認為這更像是你有一個朋友,與你意見相合又相左,讀他的作品,除了觀看他用文字演繹的世界,更能夠從他的演繹中為自己汲取演繹自己世界的力量,平和而厚重,讓你心中不怕。讓你知道,很多路很多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那人已經走過,他很好的走過去了。他的力量也會帶我走過去。
讀過李娟,這種力量和感受會環繞我左右。工作生活累到無力時候,我想,在李娟成為我所知道的李娟之前,她在流水線上連續工作過五十四小時,《最渴望的事》就是“在樓梯的拐角處躺下來,頭枕在第四臺階,身子附在第三第二級,腿擱在第一級,然后垂下整個身體,輕輕停在拐角處的水泥地上”,而我所面對的一切,還只是讓我希望躺在床上,并且不難實現。這樣,我完全有力量做更好一點的自己,也許再努力一點點,我就可以順利的面對這一切了。
李娟的這些書,還沒有讀完。我很喜歡《這世間所有的白》這個名字,我想阿勒泰的千山暮雪,山山銀白,一定詮釋得了這個名字。我想也是當之無愧的。
有人把生活比喻成畫布,那么,五彩斑斕固然豐富趣味。但我也愿意在這畫布縫隙里,可以擁有這世間所有的白。也許是一份如孩童鮮嫩臉龐一般的純真,也許是一份從白衣飄飄的年代至今沒有忘記的初心,也許是一雙湖水一樣的眼睛,在無數的雞毛蒜皮里依然可以看見美麗和熱愛,也許是一架簡單的邏輯,四兩撥千斤,也許是一份力所能及有了總比沒有好的善良。
祈愿這點點的白,可以點綴我這塊生活的畫布。目迷五色之時,還能有這分白來給我一刻寧靜。